中华民族有着浓厚的爱玉,尚玉文化传统,中国的琢玉艺术历经八千年。玉在中国古代文明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中国玉器史是中国历史重要主项之一,玉器的出现、演变、传承、创新无一不是每一时代的文化反映,它与时代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每朝每代的玉器直接表达当时的社会状况。我们的先辈将自己的智慧与创造,托付于玉之天然美质,创制出一个自然与人文完美结合的、玲珑剔透的玉文化世界。
和田玉牌
在这次旅程中,我们参观了:河南省博物馆、河南省考古所、(开封)第二届全国民间玉器展、洛阳博物馆、社科院洛阳考古所、洛阳周王城遗址、邯郸博物馆、邯郸邺城遗址、邺城文管站、安阳市殷墟遗址、社科院安阳考古所、三门峡市虢国博物馆。观赏古玉器千余件,上手观摩古玉器百余件,聆听了多位专家、学者的教导,这里面有我敬仰已久的朱岩石老师,唐际根老师。朱岩石老师,我曾经拜读了他主编的《博古架丛书》,该丛书选辑了20世纪考古发现中最有代表性的10座陵墓。撰写者都是主持过考古发掘的考古工作者。此丛书让读者体会到考古工作中的兴奋与惊喜,懊恼与无奈,欣慰与漨足,把常人认为枯燥、单调、畏惧的考古工作,用生动、通俗、欢畅的语言把它串联起来。考古工作是把看似片段,破碎的遗迹和遗物资料,通过科学研究,立体地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这是何等骄傲的工作!老师们渊博的知识,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作风,至今难以忘怀!今天在收藏古代器物这一行为里,如不重视学习科学考古的发掘报告,不以考古资料为依据,那么是很容易被误导的。
殷墟位于安阳市的洹水两岸,是我国有文献记载并经考古发掘及甲骨文所证实的商代中晚期的都城,是现时发现我国第一座皇家王陵,后相继发现了13座王陵大墓。“妇好”墓就是其中1座,“妇好”墓内出土的玉器750件,分为礼器、仪仗、工具、用具、装饰品、艺术品以及杂器等7类,其中佩带、装饰的玉器有420件,玉礼器80多件、玉质兵器50余件,玉质工具器70余件。“妇好”墓出土的玉器以深浅不一的绿色为主,也有棕色的,白玉很少。这些玉器的材质经科学鉴定:大部分为透闪石,硬度—摩氏6度,与新疆和田玉相合。这个发现意义重大,这说明在商代中晚期时中原地区经与新疆地区有贸易往来了,商代中晚期的玉器选材开始由地方料转至新疆料。研究中国古玉器材料来源时往往会遇到很大困难,古人一句“石之美者为玉”精炼简朴(也可以理解为材质概念笼统),这却是人类对玉的最初认识,古人挑选那些具有色彩绚丽的外观,温润、细腻坚硬内质的彩石,作为其信仰和崇拜器物的原料。在殷商朝之前所出土的玉器中新疆料所占的比例是很低的(甚至没有),“妇好”墓出土的玉器给予我们一个清晰的指引,这对我们研究中国古玉器中最为主要的一环:材质。提供了一份重要的资料,我们必须重视这一成果。如果有兴趣收藏中国古代玉器,绝不能轻视玉器材质这一课。
1991年,三门峡市上村岭虢国墓地中,国君虢季墓里出土了一件“七璜联珠但玉佩”,虢季夫人梁姬墓中出土了一件“五璜联珠但玉佩”,它们基本上是由玉器、玛瑙、绿松石等组合而成,这两件组合玉佩保存完好,色彩瑰丽,制作精良,串法独特,堪称玉组佩中的精品。组合玉佩,是将璜、环、珠、管、冲牙等以彩绶贯之,由短及长,锵鸣清扬,以约束行止,谐和休貌。大型、结构繁复的组佩,是国君、贵族们表示身分地位及权势的佩饰,身份地位越高,其所佩玉的组佩的长度越长,结构越复杂。佩玉方式是用玉制度化的表现,所谓制度化,实质是一种秩序的观念,具体在尊卑有度,严格等级,各安其位,此时玉之概念已超出其自然属性,显示出更多的礼制功能(也可以说是礼玉功能)。礼制的形成与完善始于周代,在西周时期,礼制的执行是坚决和严格的。礼,乃安邦定国,维系政权,治国安民,且又能有利于后代的基础所在。在文化层面里“礼”之本义还在于“和”,“和”源出《周易》,《周易》是中国最古老,最权威,最著名的一部经典,其被排名于“六经”之首,对中国几千年来的学术思想和传统文化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一直延续至今。《周易》提出“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和合的价值三原理,以达“亁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的价值目标。“和”是要在天,地、人多重关系中达至平衡,这就形成了中国伦理道德的思想基础,佩玉所强调的“平衡”作用在此充分体现,这也是玉文化的重要内容。这也是本人喜爱中国古代玉器,研究古玉器的源动力。
每次考古旅程总会带给我们许多新的知识,新的事物,更多的思考。通过考古发现,我们可以解读远古时期许多不为今人所知的事情,考古是我们与古代历史连接的唯一通道,这不仅仅增长了知识,更陶冶了我们的性情和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