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古玉,顾名思义,即仿古代之玉,行中也叫仿旧玉。它的出现年代应不晚于宋,或许还会更早,至今已有八、九百年以上的历史了。现在所谈仿古玉,有仿出土的古玉,有仿宫廷或民间遗留下来的各代传世玉;还有依古玉、古器物的风格制作的旧意玉器。
依据古玉仿造古玉比较难。玉生大地,相同者少,俗话说千种玛瑙万种玉,不是说它的质(化学成分)不同,而是说它的色、地、透明度、杂质、裂纹、脆性、韧性、光泽、硬度等等物理性质所表现的观感不同,有着千差万别。仿古玉选材是第一道难关,只能做到相近,不能一致。
古玉埋于地下百年、千年,受地下介质浸蚀,变色、变质,人工仿其变化很难。古玉受浸蚀变化的质色,称为“沁色”,有鸡骨白、血沁、水银沁、土沁,形成白、红、黑、黄、褐等不同的杂色外表,这些复杂的沁色,用现代的化学、物理方法处理仿古玉的玉器,可以有大效果,但与古玉比较,总有人工造作的特点,不可能与古玉完全相同。古玉出土年代不同,放置、把玩、佩带,经过人们的抚摸又产生了一种表面光泽润美的感观效果,这个特点也造成了仿古玉的一道难题。
各代玉器随着时代的不同,有不同的造型、纹饰,有不同的工艺技术,有能工巧匠的多寡,有兴,有衰,这些条件形成了古玉的时代特色和风格,现代人用现代方法仿古玉,在工艺特点上必然要留下现代人理解古玉和制作古玉的现代特色,往往只能近似,不能酷似。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假冒伪劣者多,精仿就寥寥了。即使精心仿做,也能从微观上品略到它们的差异。
从以上三方面入手是鉴别古玉和仿古玉的基本方法。按古玉仿古玉,大概像是主流,不可能完全像,其材质、工艺、沁色好坏参差不齐,有的能明眼识别,有的不好识别,尤其在没有原物对比时,只能凭经验来找其破绽。
仿传世玉有两种情况,一是入土后在很早年代被挖出,在社会上流传年代很久,有沁色,也有手抚或再加工的现象;另一种是玉未入过土,一直在世上流传至今,有的未经后世改动,有的经后世改动。对未入土传世玉的仿制,以仿有时代特色的玉最多,如仿乾隆玉器,仿子冈牌。
仿古代玉器风格的玉也有两种情况,绝大部分只知古代玉器的时代造型、纹饰,随便取块玉石进行仿制,与古玉有着很大的差异,能明眼看出是现代的,且多是粗劣品,风马牛不相及,不值一顾。另一种情况是,虽没有原物对比,但仿制出的玉器,有古玉的风格特色,既有古玉的古色古香,又有艺术上和工艺上的成就,这样的仿古玉前代有,现代也有,如清代乾隆时期的仿古玉、现代的仿古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