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面纹
“兽面纹”,是出现得比较早的一种玉器纹饰,在新时器时代晚期到战汉时期的玉器上常可见。兽面纹即兽类动物的头部图案,有牛、羊、虎等多种形象,由于有首无身,所以叫做“兽面纹”。中国传统民俗认为,人在青春年少的时候,血气方刚、阳气厚重,邪祟之物也因之不敢靠近。然而随着年岁的增长,精气渐渐衰退,抵御邪祟的能力也就自然下降,这个时候,就需要佩戴一些辟邪祛恶的护身符来守护自身。兽面,就是具有“守护”功效的纹饰之一。
除了随身佩戴,辟邪祛恶、招财纳福外,兽面纹还是常见的仿古纹饰。它是青铜器上常见的花纹之一,最早见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良渚文化陶器和玉器上,盛行于商代至西周早期。这种纹饰兽面往往巨大而夸张,装饰性很强,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创造的结晶。
文化渊源:
早期最为典型的兽面纹当数良渚,兽面纹几乎成了良渚玉器的代名词,大多出现在琮、壁、三叉形器、冠形器及面具形器上。尽管它与后来出现的兽面纹差异很大,但绝大多数玉器研究专家认为它是商周兽面纹的前身。正是良渚兽面纹的典型性强、知名度高,后来仿制者层出不穷。高仿者从材质至形制、纹饰,无不可以乱真,玩家须谨慎深研,多看少买。
到了商周时期,绝大多数兽面纹变得简化、抽象,其形态往往上一张眼、鼻非常突出的面孔,神态凶狠,有上唇而无下颌,且基本上与青铜器兽面纹保持一致。这种纹饰,我们习惯上称之为“饕餮”纹。饕餮是传说中龙的九子之一,生性贪食,一不小心连自己的下颌都吞进肚里,固其形无颌。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饕餮纹逐渐固化成一种图案模式,经常在玉器装饰面上出现,以玉具剑饰上最为常见。两汉时期,它几乎成为玉具剑饰上和必备纹饰。可能是因为剑为百兵之首,用以吞噬生灵的凶器非饕餮无以彰显其威。
“兽面纹”:
兽面纹有的有躯干、兽足,有的仅作兽面。后世多称为“饕餮纹”。布局一般为:以鼻梁为中线,两侧对称,兽面形象,大眼睛,有鼻,双角而没有下唇。
传说饕餮是一种贪食的恶兽,古人也多用来比喻贪婪凶恶之人,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饕餮纹占有重要地位。
它所表现出来的狰狞,粗犷,豪放不羁,显示出震撼人心的威力,象征着中国的历史挣脱野蛮,跨入文明的重要标志。
兽面纹图案庄严、凝重而富于神秘感。 一般以动物的面目形象出现,具有虫、鱼、鸟、兽等动物的特征,由目纹、鼻纹、眉纹、耳纹、口纹、角纹几个部分组成。它是青铜器装饰图案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代表着青铜器装饰图案的最高水平,也是仿古玉雕图案中最为常见的纹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