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三字经》中通过玉之雕琢与人的学习的对比,指出璞玉无琢与人的不学无知一样不可取。《诗经.淇奥》中说:“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切、磋、琢、磨概括了古代加工骨牙、玉石的基本方法。切,即解料,要用无齿的锯加解玉砂把玉料分开;磋,是用圆砣蘸砂浆修治;琢,是用钻、锥等工具雕琢花纹、钻孔;磨,是用精细的木片、葫芦皮、牛皮蘸珍珠砂浆加以抛光。这套治玉技术在商代已经被工匠们掌握。现今的玉雕技法,大体还是采用这几种方法。所以古代称治玉为琢玉、碾玉,而不是雕玉、刻玉。
一、开料与切割
开料与切割是是对翡翠原石最初的加工,也是为一件玉器产品打基础的环节,不能有大的闪失。方法有片切割法、线切割法和砣切割法。
片切割法。采用大型开料机或中型油浸开料机切割翡翠大块原料,锯口较宽、深,原料损耗较大;采用中型切割机切割适合作摆件的翡翠原料,锯片较薄且有水冷却,锯口较小,原料的损失也较小;采用小型切割机切割如把玩件、牌片和坠饰等的翡翠原料,锯片薄如纸般,原料基本没有多少损失,出开料外,也常用于雕刻过程中大光面的开面。这三种横轴立轮切割机的切割,是目前国内最常见的翡翠切割方法。
线切割法。用马尾和马鬃绳充当锯条,不断加砂和水,来回往复地拉动“锯条”磨擦拉锯。慢慢地就可以把玉料剖成两片平整的玉片。良渚文化玉器表面常见到抛物线形的线锯痕迹,可能是采用此法剖玉的结果。在当时,不讲究人力、时间、劳动效率,只求通过这种持续的“以柔克刚”的毅力,达到预期的效果。这种耗时、耗力的方法,必须有大量的人力作保证。
砣切割法。砣,是利用简单的机械原理作旋转切割被加工玉器的工具。古时候,在一个水平轴上安装一个圆盘,然后将绕在轴上的带子连接在脚踏板上,治玉工匠交替踩脚踏板,旋转的轴带动被称为“砣”的圆盘转动。此时在圆盘上不断加水和金刚砂等砂类物质,就可以通过磨擦来加工玉器了。现代的翠雕工具已经全部采用电动设备,而且转速可以调整,这样在速度提高的同时,工艺的精细程度也跃上了新台阶。
二、琢磨与雕刻
开料与切割是对翡翠原石最初的加工,琢磨雕刻才是翡翠加工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
画活是在翡翠原料上因材施艺的重要步骤,它是指在具体的玉料上如何落实设计构思、如何用料等一系列具体的问题。玉雕师要全面掌握原材料种水、颜色、绺裂等多方面的特点,力争体现出作品独特的材质美、造型美、工艺美,凸显出每件作品的独创性。不同的玉雕师的艺术素质与实践经验不同,功力也有差异,因此,在认识模糊时还要借助于二次、三次、四次的画活,凭借铅笔线所示的位置来循序渐进地完成雕刻作业。
设计好的玉坯,要依靠跎机加工。砣机发明于史前的红山文化——良渚文化部落,它的出现大大推动了琢玉工艺成为独立的手工艺。完善的砣机叫做“高凳”或“水凳”,以木结构、铁砣子组成。工匠用双脚踏蹬板使砣旋转,以水蘸金刚砂磨磋玉料而成型。所以说玉器不是用刀刻的,也不是用凿子錾成的。现代的砣机已改为电动铁砣粘上金刚砂胶,旋转可达每分钟2000转它不仅解放了玉匠的双脚,也省去了抹蘸水砂的功夫,大大提高了效率,并创造出了崭新的艺术韵味。
古代碾玉工序大体上分为12道:1.捣砂、2.研浆、3.开玉、4.扎砣、5.冲砣、6.磨砣、7.掏膛、8.上花、9.打钻、10.透花、11.打眼、12.上光。一般来说,第1道——第3道是学徒工做的;第4道——11道才是玉匠的本分;第12道则另有专业的工人去做。当然,造型简易的玉器则无需经历上述全部工序。
现代翠雕业由于使用了大量的电动设备与工具,加上金刚砂砣,加工的精度和速度已大大提高。如果不是很高档或需要很仔细构思的奇形怪状的原材料,一般的玉件是由一位玉雕师从头做到尾现代翡翠制品制作的工艺过程,概括为“切、磋、琢、磨、光”几大阶段。常见的表现手法有浮雕、圆雕、镂雕、活环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