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璧
中国玉器的发展历程悠久而漫长,历史上不同时期的玉器均有其独特的时代特征。周朝作为中国历史上存在了近800年的封建王朝,不仅时间跨度最长,而且造就了华夏文化圈的基本雏形,周朝时形成的文化思想和价值观念,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同时,周朝也是中国玉器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成长阶段,由于周朝独特的国家文化所倡导和推行的礼乐制度,周王朝的统治阶层和贵族对玉非常重视。
玉器在周朝除了装饰佩戴之外,还有哪些奇葩的功用呢?
首先,周朝玉器是“身份证”。周朝的礼仪非常繁缛,其“礼教治国”政治理念的重要载体之一就是玉器,周朝的玉器具有典型的“王玉”特征,是天子诸侯与卿相大夫表明身份的重要标志。
《周礼·考工记》中记载:周王室设置玉作,对王室治玉进行专门管理。周朝还严格规定了不同等级玉器的质地、形制和规格,同时对祭祀、礼仪等用玉也有明文规定。玉器不仅是王公贵族身份地位的象征,同时还是区别爵位等级的重要凭证。
在周朝的时候,诸侯亲自或派使臣按期朝见天子的礼仪,叫做朝聘。而诸侯朝聘之际,必须执玉以表明身份等级,周朝将玉作为瑞信之物,而这种表明身份的玉器一共有六种,故名“六瑞”。
《周礼·春官》载:周制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六瑞的形制大小各异,用以区别显示爵位等级之差别。这就意味着诸侯卿相朝见周天子的时候,必须随身携带标明各自身份等级的玉器,周朝玉器就相当于现代的“身份证”或“工作证”,是绝对不可以乱用的。
其次,周朝玉器用完就扔。
周朝的礼制用玉,是新石器时代以来礼玉的集大成者,并且将其发展到极致。周朝将祭祀用玉完善至六个品种,称为“六器”,六器属于最典型的礼仪玉器,是高古玉器的六种形制,代表了夏商周时期礼玉文化中六种不同功能的重要玉器,它们分别是玉璧、玉琮、玉圭、玉璋、玉琥、玉璜。
对于“六器”的功能,儒家经典《周礼》解释得非常清楚:“以玉作六器,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周朝天子祭祀天地四方就需要使用不同的玉器,《周礼·考工记》中记载:“大璋,中璋九寸,边璋七寸,射四寸,天子以巡守。”说明玉璋的功能之一就是天子巡狩时用于祭祀山川,当天子完成祭祀之后则要投到山川之中,如果是祭祀河流则要投到河流之内。
这种以祭祀用玉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很长时间,比如2016年浙江台州南宋赵伯澐墓就出土了一件陪葬玉璧,经考古鉴定,证实为南唐开国皇帝烈祖李昪的投龙玉璧。这枚投龙玉璧上就明确刻有“大唐皇帝昪谨于东都内庭修金籙道场,设醮谢土,上仰玄泽,修斋事毕,谨以金龙玉璧投诣西山洞府。昇元四年(公元940年)十月日告闻”等字样。
这说明在中国古代,从黄老学说中分枝形成的道教文化依然保留着道场法事完毕后以玉璧“投龙”的祭祀仪轨。因此玉器作为周朝天子祭祀活动的重要礼器,其中有些玉器在祭祀完毕要投之山川,以示虔诚。
同时,周朝玉器常以“组佩”的形式出现。
周朝玉器的佩戴方式也非常奇特,很多玉器并不是单个佩戴,而是以组佩的形式出现。
简单说就是串成一串,挂在脖子上,比如由多件玉器组合到一起挂在脖子上的璜组佩,挂在女性肩膀上的梯形牌组佩,还有项饰、腕饰、臂饰等,都是周朝礼仪场合中必须要佩戴的重要装饰。
比如山西曲沃晋侯墓中出土的多璜玉组佩就长达两米,我们可以想像,脖子上挂这么一大串玉组佩,先不说好不好看,首先这个行动就不会很方便,稀哩哗啦的肯定会影响日常生活。
但这却反映了周朝礼仪的精髓之所在,大家就是要这样按步就班,从容不迫,一步三摇地“礼貌相处”。
甚至到了西周灭亡之后的东周时期,春秋五霸之一的宋襄公在战争生死存亡之际,依然愚腐地讲求“仁义”,不肯在敌人没有将准好的情况下发起攻击,结果等敌人准备好了自己却被打的抱头鼠窜、落荒而逃。
最后,周朝玉器还有“伴奏”的神奇功能。
从周朝开始,玉器被值入了越来越多的人文内涵,各种道德与价值观念和玉器结合起来,并且演变为玉器来体现礼学思想。在周朝有“德”的仁人君子都以玉饰标榜自己,故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之说。大到天子公卿,小到士大夫,无不是从头到脚,佩戴一系列玉佩饰。
周朝玉器和礼学思想相结合,不仅可以用来表明身份、祭祀天地、彰显地位,还有为天子诸侯“伴奏”的神奇功能。
比如东周的第一任天子周平王,在面对周王室日渐式微,诸侯们各自为政之际,性格平庸的周平王为了重塑自己天下共主的光辉形象,把全部心思都投入到恢复周朝礼仪的伟大行动中,企图通过恢复周礼来唤醒诸侯的良知,重新树立周王室的权威。
周平王的礼仪训练很投入,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兢兢业业,成绩沛然。天子的一言一行都有专门的史官随时在作记录,所以他不能乱动弹,平时他必须“正衣冠而立”,随时保持天子威严。
而且由于周朝礼仪很繁复,何时何地穿什么衣服都有讲究,他需要像模特一样,每天花很多时间去换衣服。
根据史料记载,作为天子,周平王每天要洗五次手,洗完手之后再洗头发,然后是洗脸。洗完脸休息一下,再去洗澡(难道就不能一起洗么)。洗完澡之后再用热水洗脚(哈哈哈),然后再穿上鞋,在音乐声中,迈着台步去上朝。
周天子平常走路都是有要求的,行走时的步距要大小一致、符合规定,走的要让身上的佩玉叮铃作响,并且要与乐钟的节奏相合拍。这些都是要通过长时间刻苦训练才能掌握的专业技能。负责任地说,周平王绝对是当时全国最好的妈豆,没有之一。
总之,这就是周朝礼仪,而玉器正是规范周朝天子和诸侯们日常行为举止的“伴奏”。
今天我们常说“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的典故就来源于此。身上挂满了玉组佩的周朝天子和诸侯,如果从容不迫地徐徐踱步,身上玉佩相互碰撞的声音自然会充满节奏、非常悦耳;但是如果不讲礼仪快速行走和慌乱动作,则玉佩的声音势必会稀哩哗啦乱成一片。
而周朝礼仪正是要求天子诸侯和卿相大夫要对自己时时刻刻“高标准、严要求”,因此才有了“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的说法。
玉器在周朝的礼乐制度背景下所产生的这些奇葩功用,尽管在今天看来愚腐而可笑,但在当时却是周朝独特国家文化的一种具体体现。
发展到后来,儒家思想更是把仁、智、义、礼、乐、忠、信、天、地、德等传统观念,植入到玉文化当中,所谓“君子比德于玉”等文化概念最终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周朝玉器不仅继承了新石器时代到商代的玉器风格,同时也有着自己的创新。
尤其是把玉器作为礼仪的载体纳入到礼仪范畴形成一整套用玉制度,这对后世玉文化的发展与演变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同时为中国玉器经久不衰的文化内涵提供了理论依据,更是中国玉器历久弥新、千古不朽的精神支柱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