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市场该如何看待大师的作品价值?玉雕作品是不是料好就值更多的钱?在维护知识产权方面,如何严肃行业规范,打击抄袭?如何树立大师品牌意识、品质意识?随着中国玉雕产业不断地发展、成熟,当代玉雕的文化积淀、学术价值、产业化发展等相关问题需要引起业内相关人士的重视。一场大讨论就此诞生,此次首度举办的中国玉石雕刻神工奖论坛活动主题为“当代玉雕的价值审视”,邀请到中国工艺美术界的专家、玉雕文化研究人士、玉雕艺术家共聚一堂,从不同角度深入探讨当代玉雕未来的发展道路,加深业内对玉雕艺术当代审美的共识。
唐克美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副理事长 高级工艺美术师
李维翰 玉文化学者、上海海派玉雕文化协会副会长、历届玉石雕神工奖组委会副主任、监评委
陆华《上海商报·艺术品投资》周刊主编
“海派”最能反映当代玉雕的风采
玉雕一直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中最重要的一个艺术门类,谈起历史,玉文化可上溯至人类文明起源;谈起文化,中国的君子比德与玉,玉与精神世界紧密相连;谈起价值,玉作为稀缺性自然资源,已经几乎被开发殆尽,无法再生。正是基于玉在中国传统文化和工艺美术中不可替代的位置,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下辖的22个委员会中,就包括玉文化专业委员会,而且近年来,玉文化专业委员会在活跃玉文化学术研究,开展全国性当代玉雕评选活动,交流考察中国各地区玉雕艺术创作状况,推出新玉种、新材料的尝试,以及出版权威画册、杂志,以记录玉雕发展轨迹方面,做了大量着实有效的工作,可以说成绩斐然。
这次“中国玉石雕神工奖评选”中穿插了一个论坛,主题为当代玉雕的价值审视,其实不管是古代玉雕还是当代玉雕,其风格样式、艺术创作灵感都源于当时的生活,且又浓缩提炼了生活,均属于“当代玉雕。”面对现在一个信息化高速发展,社会生活丰富多彩,人们的思想、审美能力、修养都得到很大提升,而当代玉雕的创作题材也更加多样化,有传统,有现代,有写实,有抽象,空间巨大。我觉得这种多样化,差异化才最能体现当代玉雕的特点,也最能体现出人文精神。相比全国其他的玉雕流派,我相信海派玉雕的艺术家是最早体现出差异化、个性化创作能力的,受到近现代先进、开放文化潮流的影响,海派艺术发展的速度很快,拥有像城市名称一样“海纳百川”的精神,所以能够在观念上有所革新,并以开放胸怀吸纳全国的玉雕艺术人才和不同流派的艺术元素。
业界公认,海派的特点就是在于吸纳、创新和发展,吸纳扬派、苏派、京派等南北玉雕的元素,和当代艺术理念,包容一切有益的文化元素,并创造性地演绎出自己的风格,让人一看,知道这是海派,却不知如何概括海派,就像活水一样,没有停下来的时候,一直不断流动,融入,自我清洁并完善。
有人说海派缺乏历史传承,过于浮躁。但是我认为海派玉雕不是“半路杀出的程咬金”,海派的特点从来没有同历史割裂过,没有同其他派别产生隔阂,没有孤芳自赏,海派与其他玉雕流派一样,是中国玉文化中最重要的脉络之一,他们之间相辅相成,互为借鉴,这才是中国当代玉雕应该有的精神品质,所以我说,海派玉雕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反映当代玉雕的风采,在国内的玉雕行业中,海派风格也起到了风向标的作用。
我当过不少玉雕及其他工艺美术的比赛评委,当别人问及我评价一件作品时,第一守则是什么?我会回答是“神”,这个字应该就是神韵,是艺术家个人修养、学识、理念以及人格的体现,这个“神”会给评委和观众力量,能将艺术家对材料的理解,对艺术的解读,心中的梦想传递给别人。但是我发现在整个玉雕界,能给人感动的东西越来越少,大部分从业者都沦为模仿者,他们的特点就是仅仅从工艺而不是艺术上理解玉雕,相反,我将当代玉雕的繁荣重任加诸在对年轻一代的期望上,海派玉雕文化协会会长孙敏告诉我,神工奖没有年龄门槛,鼓励年轻人参加,只要作品过关,就会获得相应的承认。神工奖鼓励全国各地的新秀来参加,既是大师的舞台,一定也是年轻人后来居上的舞台。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赞同并支持海派玉雕评比中的创新性原则,并且希望海派玉雕能够在夯实传统基础的层面上,进一步创新,并保持评选的纯洁性,目前在我国的一些工艺美术评选中,繁荣与发展跟行业的乱象并存,我认为这是发展中必然出现的阵痛,不能要求在发展中“纯而又纯”,但是经过神工奖这种具有代表性、权威性的评选影响不断扩大,会将乱象慢慢纠正,淘汰糟粕,留下经典。
承古耀今,创造时代风貌的当代玉雕
当代玉雕已经摆脱了“三分手艺七分工具”的传统工艺状态,自动化的现代雕刻工具能够让玉雕创作者们任意切割玉石,创作出精美的玉雕作品。这也使得当代玉雕改变了以往传统玉雕简单注重工艺的创作特点,成为了复合材料、色彩、造型、寓意、层次、表象、图解等等文化要素与内涵的综合性艺术品。
众所周知,传统古玉器多为皇家贵族专属物,题材、纹饰等以彰显皇家尊贵地位为主,鲜少注重作品本身的艺术表现力。当代玉雕则不同,它是大众共同享有的,展现大众文化生活的重要载体,具有公认性和公众性,艺术符号极为强烈。尤其不同玉雕创作产地由于地区的文化差异,更形成风格鲜明的各流派。譬如,北京是传统政治文化中心,玉雕风格大气粗框规整;上海是国际都市,风格婉约简洁;中原地区则以传统题材和手法见长。
但无论当代玉雕如何发展,我以为“质、形、意、工”相结合仍然是创作的基本法则。现在有一种误解,认为老工雕刻的艺术价值要远远大于新工,这是片面的认识。首先在玉料上并无新老之分,玉矿地质年代都在上亿年,玉料都是老的,只是加工成玉器的时代不一样,因此无论是古玉还是新玉都有一定的艺术价值。老玉古朴大气,具有相当高的文化历史价值,从欣赏角度来看,新玉的精美程度远超老玉,且新玉在审美上与时俱进,这是老玉所不能比拟的。
正是因此,当代玉雕创作者们不断探索着将中国传统玉文化精华与当代时尚生活融合,尝试着运用各种表现形式呈现出具有当代文化气息和艺术审美的玉雕。例如将社会重大事件、热点等体现在玉雕中。当然,如何把这些当代时尚元素巧妙地与古典玉雕纹饰相结合,得体地运用,并非易事。用过了,作品就会显得媚俗、浮浅,有承袭而无新意。用好了,则新颖、多元、丰富。所以,汲取传统玉文化要做到“仿古不泥古,承古重师古”。当前有些玉雕创作者为了“脱颖而出”,一味追求玉雕材质,非籽料不收,非白玉不买,未免有些偏颇。须知玉石的品种千差万别,过于追求某一种玉石原料,就容易犯错,偏离传统玉文化本源,反而不利于创作。
我以为,当代玉雕与传统玉雕最大不同在于展现了作品的意境。意境是中国艺术一种特有的追求,也是中国美学一个高层次的审美框架。坦率地说,在玉雕中表现意境确有难度。以往谈意境,都是到唐诗宋词或名家绘画中去寻找意境,在玉雕中谈及意境对很多人来说是一片空白。因为玉雕艺术既不能像诗歌那样有流动着韵律和节奏之美,也不能像绘画那样淋漓尽致地挥洒色彩,更不能像电影、电视剧那样传递大量信息。这就要求我们当代玉雕创作者不断地自我升值,从诗词、史书、国画、油画、雕塑等不同文化领域获取知识,充实艺术内涵,往更宽阔的艺术空间进行探索,创作出的体现21世纪初社会人文和审美的当代玉雕作品。这样,玉雕就由工艺品提升为艺术品,表现形式也不似以前那么局限,产生了一个山苍树秀,水活石润,意境深远又情感充沛的新天地。
中国玉文化的价值变迁
玉是什么?芽“美石如玉”!那还不是石头一块?就是“好”的石头而已。
玉是什么?芽“九德如玉”!那还不是先人一说?就是“人”的石头而已。
石头先天存在,是地球物体的一部分,随着人心的发育,渐渐让石头成了工具,成了武器,成了居屋。不管质地、体积、大小、软硬的不同,人和石头有了关系,有了生命。“好”的石头,是中国人的发现,硬的、润的、少的、美的原素,被混沌自然、笼罩在天地人鬼神世界的先人们附予了想象,崇拜、祈佑、纳福、接神、驱魔、丰收、辟疆,乃至传代,先人好似找到了安全的依靠;而“人”的石头,更是中国人的提升,硬的、润的、少的、美的含义,让崇尚修身、传播着老庄列孔孟仁义思想的先哲们预存了信仰,仁义、智慧、品行、纯洁、勇敢、诚实、宽容,乃至条理,先哲似乎寻觅到了精神的寄托。其实,从“好”石头到“人”石头的过程,证明着人类物质发展、思想发展的探索过程,是原始走向现代、自力走向外力、实用走向文化、贫穷走向财富、物质走向精神的过程,也是人类实现发现自然、挖掘自然、提升自然,直至改变自然的梦想过程。
一块石头要成为一块“好”的石头,再变为一块“人”的石头,其实很难。我们今天看到的饰品、手把件、玉牌、山子、器皿等品种,它们的形成、用途、诉求和价值,会因时代变化而变化。而每一次的变迁,玉依然变换着矜持的表象,暗藏着高贵的血统和高傲的品质;依然求新求工求繁求精,累积了无数巧夺天工的神品,一如良渚、红山的饰挂,或如周、汉的器皿,也如明、清的玉牌、山子,再如今朝的把玩件……有到无,无到有,往复、循环;一生二,二生三,繁殖、无穷,直至今天。
“我们碰到了最好的时代!”投资白玉原材料者如是说,确实是我们拥有了历史上最美白最圆润和最好最多的原材料;“我们碰到了最好的时代!”投资白玉艺术品者如是说,确实是我们拥有了历史上最有责任最具审美和最好最多的艺术家。我们的玉雕有了“人体”,只有这个开放的时代才会有个性的开放;我们的玉雕有了“阴刻”,只有这个整合的时代才会有艺术的整合;我们的玉雕有了“5?12”,只有这个责任的时代才会有记录的责任;我们的玉雕有了“高架”,只有这个城市的时代才会有流通的城市……我们的玉雕也有“观音”,只是今天的“观音”她更亲近;我们的玉雕也有“童子”,只是今天的“童子”他更快乐;我们的玉雕也有“五福”,只是今天的“五福”它更艺术;我们的玉雕也有“瑞兽”,只是今天的“瑞兽”它更顽皮……我们的玉雕更有“器皿”,它不再镌刻威严,只传达朴实;我们的玉雕更有“玉牌”,它不再拥有权力,只释放艺趣;我们的玉雕更有“摆件”,它不再封闭空间,只传输温暖。其实,器皿还是器皿,只是今天的玉雕艺术家浇灌了时尚,使得它更趋于简洁;玉牌还是玉牌,只是今天的玉雕艺术家刻琢了热情,使得它更富于变化;摆件还是摆件,只是今天的玉雕艺术家发现了需求,使得它更便于玩赏。消费、投资、收藏、经营……其实,历史流转了几千年,玉文化也流传了几千年,它的形式在变,它的内质永远不变。从周秦鼎、炉、壁、棕等对仁、义、容、理的“精神诉求”,到宋明梅、兰、竹、菊等对逸、清、妙、神的“文化诉求”,再到今朝人体、瑞兽、佛像、花鸟等对感、悟、悦、美的“赏玩诉求”,这种“诉求”的不断细化和不断下沉,确确实实是按着人类发展、社会进步、财富分配、文化具象的整体脉络同步前行的。它顺符规律的国家表达、群体表达、个性表达的方向,预示着人类权威分解、财富共拥和人性解放的必然趋势。让一块只有自然生命的“好”的石头,蜕变成为具有精神什么的“人”的石头,并不仅仅是生产者和拥有者的产权变化,更是人类和自然相互利用、相互寄托、相互生存,甚至是相互颠覆的关系。
应该说,玉是一面明镜,见证了时代,见证了历史,见证了变化,更见证了此刻的我、此刻的你。
全新语境中别开生面邱启敬青年雕塑艺术家
玉石文化在中国犹如一根隐性的线索与命脉贯穿着几千年的文化史。世界上喜欢石头的民族很多,却没有这中国如此爱石头及对自然物性的如此崇尚与敬仰。能够延承今天,它的内在与儒道释三家的精神哲学是完全密不可分的关系,已流淌在我们血液的深处。
首先谈到当代玉雕的价值,免不了历史与传承,玉石文化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承载了它人格化美好的一面,它同时却又扮演着象征着权力与财富的从属的地位的另一面。它的艺术审美从早期的工具性演变成了后期帝皇权贵为主导的审美意识,这一点,今天仍是一脉相承,据现今所遗留下来早期工匠自发创作真正有思想意识的作品可谓寥寥无几。
在经济发展如此繁荣迅猛的今天,应该是中国历史上玉石文化的春天,从各地的开采量及开采程度的状况应该是空前绝后的,但与其相悖的是玉石雕刻的破坏恐怕也是空前绝后的。
那在今天是什么样的一种审美在主导着我们呢,表面上是商业的推动,但究其根本是社会的财富阶级与权贵的精神需求而导致今天的市场局面,社会物质的丰厚而致使对奢侈品过度的需求,大量的资金注入促使玉石泛滥开采与投资投机者盲目的跟进,对工艺与艺术的审美无视打击着本来就缺乏精英人员的工艺美术行列,另则以权贵阶级为代表的为满足其聚敛财富,崇尚权力的封建主义所遗留下来的价值观,催生出今天我们在市场上所看到马上封侯,指日高升诸如此类玉石作品遍地开花,粗制滥造无异于垃圾。这是消费阶级的单面原因,与其同等的是工艺美术从业人员的文化水平的局限性,玉石雕刻从属于工艺美术范畴,绝大部分停留于民间,从早期的师承关系下来,几百年间不断,封闭式的传承教育,加上文化素养的局限,使其在传递过程中只是满足第一代创造者的水平而更加腐朽,除了没有创新之外,反而附加了所谓表象传统技艺的包袱,一边为了满足其市场盲目的需求而粗制滥造,一边不善于学习使其技艺固步自封而逐渐远离了文化的初衷与信仰。
我认为艺术生产者必须在维持生计的同时,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创造出更多反映时代精神的作品,使其消费者可以从更高的审美角度切入,艺术生产者从被动化为主动,做出改变并引领市场盲目的消费格局,这必须要求从业者具备极高的个人自觉与矜持,而不是顺其资本主导而沦丧其学术信仰。
新风浩荡喝彩“神工”陈积芳 上海咨询业行业协会副会长 兼秘书长 上海市老科技工作者协会会长
孔夫子说:“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说:“玉,石之美者有五德”其内涵之对应:仁、义、智、勇、洁,玉五德已成为儒家文化的代名词。玉文化,一和德行,二和文字,居然如此密不可分,融合一气,在世界的各民族中是独有的。
正是有这样的文化理念作内在基础,上海海派玉雕文化研究会自成立以来,团结广大玉雕艺术家,勤奋琢磨,潜心雕刻,运思匠心,苦求创意,承载传统,尊重艺术,开拓新风,创造出玉雕艺术领域的可喜可观的成绩。这也生动而坚定地佐证:中华文明具有生生不息的强大生命力;又证明在现代化进程中,社会组织自主自律,凝聚同仁,传承发展,能够在社会管理创新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如果说中国故宫的藏品,技艺精美,看不过来;那么,今天能工巧匠的精美作品也如泉喷涌,汇成玉雕艺术的蔚然大潮。不用说摆在眼前的实物,件件光彩夺目,令人爱不释手,忍不住想收藏在家,天天把玩;就是读一读这些“神工奖”金奖银奖创新奖的名称:琼楼玉宇、柳梳风暖、独钓寒江、吉光凤羽、出水芙蓉、凤穿牡丹……似珠玉跳动,叮咚蹦响,美不胜收。可见中国玉文化,物美字美精神美。神工美玉,名副其实。
我们欣喜地看到,去年的神工美玉奖中,评出了《上海!上海!》特等奖的玉牌,是孙永获创作的充满创新精神的精品。作者将玉牌做出一条黄浦江,有万国建筑外滩楼宇;正面是现在的上海,背面是过去的上海,反映出上海的历史巨变。神工奖在全国权威性的领奖台上推出这一件作品,是重大的导向,从创作内容上,注重创新。这样的当代题材制成精美作品,肯定能走出国门。
北京玉雕国家级传承人宋世义,在古稀之年创作出《人鱼公主》的力作,取材于安徒生童话的《美人鱼》。这件翡翠作品,表达小人鱼公主向往幸福的美丽故事。让中国的玉制品创作题材引入了国外的内容,给玉雕界吹来一股清新之风。这样的美好作品外国朋友当然会喜欢。我们期待,《中国海派玉雕艺术大展暨玉石雕神工奖评选》一定会奉献出更丰富、更精彩、更创新的作品,涌现出更多的、更优秀的玉雕大师级人才。
以评论促进玉雕业发展李东 中国玉雕艺术大师
历来玉雕被划分在和漆器、刺绣、木雕、剪纸等传统工艺品一类之中,与同样传统的中国书法、绘画、乃至瓷器等的艺术认知度相距甚远,玉雕作品一直只能作为工艺品,这虽然与玉雕从业者的创作思路有一定的关系,但是也不能忽视玉雕评论在其中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方面因为玉雕技艺的学习过程相对漫长,创作环境艰苦,从业人员普遍是实践者,很难自发地完成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的认识飞跃,因此有几千年历史的玉雕行业缺乏系统的文字研究和理论总结。另一方面是因为材料的珍稀。玉雕作品一直以来就是富贵、权势的表现符号,制作群体、鉴赏群体都有一定程度的局限性,其材质的稀有性和不可再生性使玉雕作品在创作上更趋于谨慎和保守。
以往各类全国性玉雕评比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种现象:评比的标准首先看材料,谁的材料好就占得先机,同样体量的作品,价值20万元的通常会比价值2万元的获奖概率高;其次看工艺,工艺精细的就是好活,比的是谁的微雕工艺水平高;最后会捎带地看看创意,但是真正有创意有创新的作品可谓凤毛麟角。这种对玉雕艺术作品评判的标准和玉雕评论的引导作用是不无关系的。
玉雕评论如何引导玉雕创作健康发展,需要评论者有自己鲜明的观点和审美价值,而不能跟风市场,人云亦云,这样才能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玉雕创作氛围。诚然,玉雕创作离不开材质本身,离不开精湛的工艺,也离不开作品的创意。但是如何平衡这三者的权重,是玉雕评论应该考虑的问题。玉雕评论要引导玉雕创作健康发展,引导玉器市场的健康发展,引导正确的玉雕收藏和审美的价值取向,在继承弘扬传统玉雕技艺的同时,也要反映当今时代的特色,反映人们对传统思想的新的认识,反映新技术新工具新工艺的运用……
玉雕评论对玉雕创作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玉雕评论的导向性可能会直接影响到市场的需求,从而影响到玉雕从业者的创作方向。因此要求玉雕评论者要具有一定的素养和鉴赏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有主见,不能跟风附众人云亦云;敢于言人所不敢言,敢于批评,不盲目迷信权威、迷信大师。如果玉雕批评体系的逐渐建立和成熟,玉雕创作就会迎来一个新的高潮。
创新使得“海派”走出低谷张焕庆 海派玉雕特级大师
目前,海派玉雕现在已经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既有困难,也充满了希望。自2011年下半年来,先前火爆的玉器市场表现乏力。虽然称不上萎缩,但普遍感觉有些冷清,藏家不敢轻易追高。不妨用“冰火两重天”来形容目前的市场格局:已形成品牌效应的大师名家,还是走着自己的路,作品依然抢手,并未受到太多的影响;不过一般商家、一般玉器则表现机会不多;而一些海派玉雕界初露头角的年轻玉雕艺术家都存在着缺乏创意、作品过于市场化的态势。
随着社会财富总量的持续增长,作为精神层面的消费品之玉器备受市场关注和热捧,其价值的成长还是毫无疑问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单拼材质便可争胜。毕竟,“玉不琢,不成器”,原材料的稀缺是导致供需不平衡的因素,但不能疏于再创造。从某种意义上说,越是稀有,越要负起责任,万不可暴殄天物。
传统海派玉雕面临着发展速度放缓,市场遇冷的现状。市场放缓的态势对海派玉雕的发展来说并不是一件坏事,这正是调整创作思路和经营方式的一个契机。前几年过度地热炒推动行业的快速成长,其中有着不理性的成分。
当代玉雕在市场中要冲出市场低迷的瓶颈,最主要是要靠新生代的年轻玉雕艺术家修炼“内功”,必须向创意和工艺倾斜。在我看来,新生代玉雕艺术家崔磊已经拥有了自己独树一帜的创作特点。他通过不同艺术形式如人文书画、宗教艺术、民俗技艺的理论学习,在实践中体现出了不同于传统的玉雕雕刻工艺即对作品硬性的设计处理。这是他对玉雕的一种尝试,也是对玉的另一种理解和解释。我希望更多的年轻玉雕艺术家可以进行创新实践,这是时代的需要,也是艺术的需要。
一些年轻的玉雕艺术家还处拼材料的阶段,依据原料的特点选择创作题材,尽可能地扬长避短。然而现在市场并不支持光凭白玉材料一味走强,拼材料开始转向拼创意,拼工艺。希望更多的青年玉雕艺术家打好扎实基础,通过学习美术、雕塑,精湛雕刻技艺,充实自身文化修养。我们必须意识到材质美更需为艺术美奠基搭台。“一俊遮百丑”即将退出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