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玉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变化与发展,玉器制作工具、雕琢工艺也在不断变化。所以历代雕琢工艺各有时代特点,从考古大量出土和传世玉器上较为秦楚地呈现出了不同时期工艺痕迹和时代特征。要想正确把握历代玉器的制作工艺和风格手法特点,是对于出土古玉的断代与辨伪来说是十分必要的。从封建时期玉件制品进行分类,排列,隋唐至明清玉器(大多以软玉为主)的雕琢风格和工痕特点。
隋唐五代玉雕考古发现比较少,但都制作精美,工艺开始向写实方向发展。该时期玉器砣工简练流畅,突出神韵,雕塑感特别强。隋唐五代玉器常见各类带板、梳背和步摇等。
唐代玉带板多以剔地凸起浮雕制作工艺,就是将主体纹案及边框沿之外的玉料以斜刀铲去,并处理打磨平整,从而是主体纹饰略微平凸于地子之上。痕迹为面小底大,正面自火矩形从各边向内呈斜坡状渐凸,能看见微小的铲磨痕迹。主体纹饰大多扁平,带板边框窄,有点印章雕琢的金石味道。背面钻孔多为牛鼻穿。
唐代的阴刻线细密、均匀、短细、平行、精美,平行的短阴线是唐的典型风格。动物雕刻多两两相对,带翅膀的大多双翅尖、小、翘,昂首,翅膀短而宽,上翘。云朵式样为花朵式长尾云纹,为唐代所创。好似根据敦煌飞天图案演变过来,雕刻仙鹤双目小圆坑状和阴刻三角形,或不饰眼。
珠纹始于汉,唐盛行,受西域影响。孔雀写实最早见于唐。牡丹纹饰也是最早出现于唐代。
多片朵云和鸟翅膀下有锯齿纹的纹饰,为唐晚期和宋的特点。汉代以前少见有花鸟题材,唐代开始增多。
汉以前的凤凰非常夸张威严和神秘,唐代开始追求美感和写实,接近于实物样子。飘带上随形的阴刻细线为唐特有。
唐代马的造型温顺。唐马题材玉雕和陶器常见,玉雕的狮子最早见于唐代。凤凰与牡丹合雕一器始于唐。玉雕梳子在唐以前无纹饰或饰夔凤和兽面纹,唐代多见花鸟纹,唐代以前的梳子粗、长。唐代开始细、密,多呈双线,鱼刺形,唐代叶脉有点距离。
宋代玉飞天最早传世于唐,飘带,云朵,持花宝,细眼,三再鼻,一字状咀,花结等。
唐代玉雕板型较厚。玉雕大象题材汉代以前罕见,唐代有见,反映唐代训象和使用象常见。
莲花纹魏晋南北朝就开始兴起,唐代尤为兴盛。莲花始见于唐代,佛教用莲瓣题材较多。火焰纹始见于唐玉带版,大多玉质温润,造型丰满是唐代时代风格突显造型的随意镂空是唐的重要特征凤凰尾部高耸,雕作如意云朵形状,有飞天云龙等图案中多见长平行线是唐典型纹饰,常见于凤翅等龙头较长,头上有毛发,丹凤眼,口大张,犄角超过眼角,是唐代龙纹断代标准之一,龙身似蛇形,四肢粗壮似兽形,是唐代开始出现的龙腿作蹬踏行走状,肌肉丰满,关节处有撮三角形腿毛飘拂,足较大,三爪爪尖锋利,。
断代标准唐代飞天样式,椭圆形脸,头顶挽高髻,身体修长,身着贴身衣裳,衣褶简单,肩披飘带,体态轻盈,面目慈祥,飞天浮于如意式朵云纹上,以透雕结合阴刻技法,身下如意云朵有特定的数字。
玉梳背造型流畅,优美生动。玉步摇上的花草、禽鸟图案常用排列整齐细密的平行直阴线和网格细阴线纹表现,线条刚劲有力、纹丝不乱,线的长度以及线线之间的距离皆恰到好处,合乎审美。
用这种技法琢出的装饰纹案增加了构图的细致感和精美感,颇具立体浮凸效果。
宋代玉器由于时代与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不断扩大,开始倾向于世俗化、商品化和收藏化。
当时的绘画艺术对玉器以及瓷器有着深刻影响,宋代玉器瓷器清新雅致、形神兼备,极具文人情趣,毫无粗制滥造。其制作工有以下特征:
首开立体镂雕制作之先,为元明清三朝镂雕工艺提供了众多传承先列。
凤凰鸟翅羽毛、鱼类鳍尾以及花叶多用根根挺拔的直阴刻线刻画。动物的眼睛多为小眼。其雕琢法有两种:一为空心薄壁小管钻钻成的阴刻细纹环形眼。另一为小尖钻凿成的圆坑凹点眼。
辽金两朝是各以契丹、女真为主体民族所建立起来的少数民族政权。该时期玉器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玉器制作随意自然,不受程序化的束缚,生活气息和自然情趣非常浓郁。
辽王朝统治范围是唐代以河北藩镇割据旧地,自中唐起就保留了较多的地方特色,所以辽代雕琢工艺颇得唐风。这一点在辽代玉匠对大量细密整齐阴刻线条的运用上尤显。
辽代玉雕工匠常根据玉石原料的自然形态随形设计进行雕琢。圆雕制作开始流行,多选用三角形和椭圆形籽料,以其较大平面为底,然后在各面进行细琢。炉顶就是当时的特点,此时期玉器在设计构图上讲求成双成对均衡对称。看过陈国公主墓出土的龙、凤、鱼。组玉佩中的双鱼、双凤、双龙玉坠皆为左右对称的造型。
金代玉器多为片状平雕制品,圆雕器甚少。大多是前朝遗留玉料,前者常作上下、左右对称的一对两件组合。这是用成形对开的制作工艺。
所谓成形对开,首先将较厚的片状玉料设计制作出基本的造型轮廓,再切割成两个薄片,最后进行精雕细琢。此类玉器多为单面工。
金代玉器常以三角、方、椭圆等几何形为外形轮廓,花鸟图案的边沿多作锯齿状、波浪状。
辽金宋多采用镂雕,花、叶大,间隙小,结构简练。鱼跳跃型,头尾均朝上,阴刻线明朗不乱,圆眼、圆坑眼。鱼与连蓬、荷花复合始于宋。
宋代孔雀流行方式,鳞片状,圆孔,花枝疏朗且花大,叶小,枝长而细。镂雕花形玉片宋较流行,1无边框,2去小留多,3平面性较强。双鹤玉佩流行。秋山春水,辽金常以大叶柞树为饰,宋则以针叶树为背景。
王器上留皮是宋代和元代间的特点。唐宋以后凤凰纹饰盛行,最早出现于商代。鱼短尾分叉,向上,向下外翻,尾上细长阴刻线,翅短、宽、齿状。自唐以后,龙的主体特征是马首、蛇身、鹿角、鹰爪直至明清。宋代玉龙无明清时的鳞片,也没有那种凶猛的神态,身体更近似于蛇,四肢粗壮,腿关节处有毛,龙头较长,头上有毛发,龙口大张,口角大致与眼角等齐,神态安祥,与宋代尚理的时尚有关。龙纹上唇厚旦翘,有独角,张口吐舌,毛发后披,鳞纹,身上有云气纹、火焰纹,凶猛。咀角不超过眼角,朵云与唐代不同,有叉且卷,带小齿,唐三角形眼。
卷草纹从连云纹演变而来。宋代带板花纹、龙纹多,为镂雕。宋代多用米字纹。辽金元逐步向多层次发展,利用皮色最有特色。
宋代童子头大、足小,以及饰粗短阴纹,八字眉,直鼻,小口,心形发,为宋早期标准纹饰宋青玉占有相当数量,青中泛灰,泛绿。
鹅型制玉西周至唐少见,宋元复出现唐代彷战国宋代彷汉,汉以前难见鹿纹,唐代出现,宋、辽、金大量出现。宋代始用玉制器皿由圆、瓜果、花型等演变为多角型器。宋早期龙纹多光素且带火焰纹,元代龙身饰鳞纹朵云、水波、升龙、墙格纹锦地为宋代典型风格带有网格的龙纹定到金代宋代的荷叶,象背镂空处为圆浑的三再形和半月形为辽代玉雕特征龙头较长,额部大,眉毛较重,五官集中于头的下部,浓发后飘,龙首分腹部透雕图案的距离较远,腹呈琵琶形、方桥钮,是元代玉带钩形制镂空处保留加工时程钻痕迹,宋元特征。
元代玉器雕刻在中国玉器发展史上占有着重要位置。其刀法浑厚、线条粗犷、棱角分明,不太注意细节上的修饰和大面积抛光,玉雕表常留有原始砣痕。这似乎与蒙古民族豪放、不拘小节的性格有一定的关系。
海东青攫天鹅等有名的春水玉器是元代最具特色的器类。春水题材主要以多层镂空工艺形式出现于炉顶或带饰之上。其内部深层立体镂雕工艺的痕迹,是元代工艺重要特征之一。在进行透雕制作时,皆以圆柱形实心小钻与金属线锯从不同角度进行钻孔和拉切。
由于元代玉器多不整修和抛光内部细节,圆柱状钻痕与线锯的拉切痕被完整地保留下来。一般浮雕带板的地子上也多有柱状钻头凿出的小钻眼。春水和秋山图案在这种镂雕工艺的表现下层次丰富、纷繁错落,图案表面凹凸分明,立体浮雕感很强,达到了较好的美术艺术效果。江苏无锡钱裕墓出土的春水玉、传世春水玉带饰。
元代工匠常以重砣将肖生玉器的头、颈、躯干、四肢隔开,一般一件器物上重砣很多,其痕迹十分粗深。元代玉鹿拓片可以清晰表现出当时的玉雕工艺。
元、宋、元鱼三种一种无鳞长身,身宽长,眼小圆坑,腮部一短阴线,一种为有鳞,身饰阴刻直线组成的网格纹为鳞,尾伸向身后,动感很强,再一种为无鳞短身,宽身,尾部窄,身测有一道水平方向的阴刻线。
狮头龙形状始于唐,宋元时增多,宋元常见龙穿行于花草树木,元代行转云间、花间较多,细颈、长头、鳞纹、爪上部有粗短的带状纹元早期龙三爪和躯体光素的多,中晚期以后饰鳞纹、五爪的多。龙大眼、粗唇、上唇长且翘,一绺二绺三绺长发后飘元代龙纹前右爪握宝珠元代嵌饰以倭角、圆角或椭圆形的居多凤穿花纹玉壁始于元元螭长发细身,大头有须,多口含灵芝海水纹变化狮纹,剔地阳纹高凸,头颈部似深刀切断,粗看紧压在眼上,圆眼突出,凶猛。
元代二品以上可系玉带,文官禽鸟纹,武官系兽纹,狮纹为一品专用龙三束发,长双角,粗眉上卷,宽鼻梁凸起,为元特点童子头发两面分,圆凸眼中间阴刻线元代人纹特点:橄榄形帽,长袍,腰间束带,圆形眼,高鼻梁,短须元代螭虎纹与汉比造型较灵活,头窄长,五官集于脸下部,眉、眼、鼻占整个脸三分之一,多不见咀抛光较亮,刀法粗犷有力,可见刀钻痕,叶纹的中部往往挖得很深带翅的兽一般定在元代。
元代的狮子以狗为原型帽顶是元代官帽上的装饰品,至明代由于服饰体制改变,改作炉顶使用。
明代玉器制作在新疆大量玉材运往关内的有利条件下得到很大发展。总体工艺风格简练、鲜明、豪放、不拘小节,这源于直接承袭了元代北方玉工的砣琢风格。中期出现的多层镂雕技法属于花下压花技法,可以表现具有较好透视关系的上下层花纹,能增强视觉上的立体感,上下统一、内外一致。
明代玉器工痕特征为管钻痕迹。管钻是重要的玉器制作工具之一。明代玉匠常以管钻钻成的阴刻深凹痕表现动物图案中的眼睛、牙齿、身上的花纹,仿古器上的谷纹、乳钉纹和莲蓬上的莲子等物。
线条特征。阴刻线痕多宽而深,线条很有力度,笔笔见锋直来直去、过界、错刀等工艺上的瑕疵很常见。
抛光工艺特征。花下压花玉器的上层纹饰皆抛光细致,泛有玻璃状的光泽,下层纹饰和地子多为亚光状态。此外打洼工艺留下的凹槽内也常泛有玻璃光。
明玉最早见异兽大眼圆睁,粗宽眉,双角,卷手,长发后披,后肢火焰纹陈设玉起于唐,盛于明清组合佩明晚期时兴鹤在明代为一品文官明万厉龙向前探须,正面猪形鼻,细身,轮型爪麒麟纹自汉代就有,
明清时兴,表示一品武官仿古玉在宋代已出现,明更盛行,与汉代以前的青铜器接近,明晚期纹饰丰富明代凤鸟代表皇后明早期借花鸟来寓意吉祥,晚期道教盛,以长寿为中心内容缠枝纹各不相同叶脉纹凸出,阴刻同存玉觚始于明代明中晚期岁寒三友方泛流行,八仙大鼻明不注重玉的材料,早期用玉好,量少,中晚期青玉多,偏暗执壶受瓷器紫沙影响明代吉祥图案涉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羲之爱鹅,大白醉酒寿星、鹿常用题材观音玉作见于明从明中期开始,纹饰逐渐向繁琐化方向转化明晚期子冈牌上边夔龙纹薄,象剪纸贴上去的明代龙钩头方,清代就不方了明衣褶线波浪式,清注重与面的结合明代玻璃光,清代烛光金元时期多层透雕工艺不拘泥于细节,表面打磨光滑细致,背面则保留了加工时的钻痕,而明代早期透雕细部打磨光滑,并层次较少,立体感减弱明晚期改为双缕空技法,上层主纹雕琢抛光细致,下层地纹多为锦纹式的繁密云纹、缠枝花草或光素,雕琢潦草,多不抛光龙身细长,刻划鳞纹,颈、腹和尾大致等宽,虾米眼,如意头形鼻,有龙须,怒发冲冠,足为风车爪,在神韵上有一种呆板苍老感,为典型明代龙纹特征玉色干白,局部有绺裂,是明代多见玉材。
清代是中国玉器发展史上的鼎盛时期。清代玉器玉质之美、雕琢之精、设计之巧、造型之奇、纹饰之多集历代之大成。传统的线刻、浮雕、镂雕等工艺被发挥地淋漓尽致。制作较明代更加规整细致,阴刻线条连贯性较好,一气呵成。地子干净平整,构图繁缛复杂。实地阳纹玉器很多。抛光细腻,玉表光泽多呈蜡质或油脂状。
清彷汉佩开片厚、刀法和纹饰都不比汉代流畅风格,阴刻线也无汉代般纤细合符为清代创新蝴蝶纹晚清盛行清代龙特点口张开,齐齿,两绺毛发后披,满身鳞纹清代玉兽,似狮有角,较狮更威武,背有棱脊 最后,笔者探讨一下发展于宋元,在明清时期常用来制作片状镂雕玉佩的拉丝工。
拉丝工艺的主要过程:先在将要镂雕剔掉的部位的轮廓上钻一个或多个小孔,线锯由此进入,反复拉动,带动解玉砂切割,拉切完此处图案一圈,回到起点。
拉丝工的痕迹特点。1、起点多为"U"形钻孔,内有深浅不一、间隔不等的旋转纹。2、线锯拉切的痕迹为趋于垂直玉器表面所在平面的纵向线痕,工痕截面呈不规则的V形,但宋元明清也有差异。
宋元时期使用牛筋进行拉切。牛筋很有韧性,所以牛筋拉切留下的工痕与明清金属线锯不同,牛筋加上解玉砂反复拉切后,会变松弛,从而造成拉锯痕由直转曲、由宽渐窄的现象,逐渐形成扇状。宋元时期拉切工艺颇见力道,锯痕深峻。明代拉丝工比较随意,拉切痕向多角度偏转,与玉器表面所在平面位置关系呈"业"字形。锯痕较浅,不甚明显。
清代由于使用的丝锯较细,所以痕迹较明朝细密、规整、明显。拉切痕基本等距,近乎垂直于器表所在平面,呈"山"字形。3、明清时期有的精雕玉佩在拉切后对镂空部位进行修饰,以淡化"U"形锯痕,整修后的痕迹为平行于平面的磨砂状划痕。
宋元和明早期镂雕玉佩又常以圆钎砣进行双面镂孔,所以镂空处有半月形的砣痕。
本文主要是对隋唐至明清玉器的工艺风格及琢痕特点进行总结收集整理排列和粗浅地分析。虽说没有图片对比,但是各位既然喜欢古玉收藏还是多到各个大型博物馆去看看,至于制作工艺只是鉴定的一个方面,鉴定古玉器必须要对玉器的工艺、形制、纹饰、质地、包浆和沁蚀等多方面的时代风格进行综合实地考察,才可以得到更好的鉴定标准。我最近在石佛寺天天转,本想开通快手直播来跟喜欢收藏瓷器以及古玉的朋友们相互交流一下经验,但是我发现这里一没有古玉,二没有藏家,满街都是买卖的商家,虽说快手面对全世界,但是一个小小的快手号码在网络的海洋里面谁又能看见你?要想让众多人看见你,你就要去投资,要修改地址,要买热门推荐,还要拍一些能让人疯狂的段子,对于一个喜欢收藏品鉴的人要想拍出疯狂的段子除非他拿一件假货当做诱饵来忽悠别人观看,要不就拿一件到代的馆藏展示给大家,这个市场不缺疯子和傻子,缺少的只有理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