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给大家的生活按下了暂停键,好在思想不受影响,依旧可以奔腾。终于,我们有时间停下来,想想整个行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8000年历史的玉雕,发展到今天,变得更好了吗?答案是一定的,但又有一些现象令人值得警醒。
说两点感受,一是正道在征集作品的过程中,发现越来越雷同,很难有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出现。另一点就是,好像专业的当代玉雕拍卖机构、服务机构一直未有大的增长,甚至整体还有衰减的趋势。
这两点释放出了非常不好的信号:当代玉雕正在进入“舒适期”。扪心自问,大家是否觉得,整个行业,是不是缺乏了一点狼性?是不是丧失了危机感?
一切只在于,竞争缺失。
长久以来,包括玉雕在内的整个收藏界,给人的印象并不是太好。大家总觉鱼龙混杂、良莠不齐,没有过硬的专业知识,没有火眼金睛,不敢轻易尝试。
但整个圈子有圈子约定俗成的规矩,比如“买定离手,概不负责”,比如“捡漏”,又比如“交学费”,对大众而言极不友好,专业人士却乐在其中。
诚然,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但一个行业若想要真正健康有序持久地发展下去,而不是沦为某些人的小众游戏,门槛要降低,秩序也必须建立。
在小圈子里一团和气,自得其乐,浑然不知世间风云变幻几何,最后的结局就是温水煮青蛙,发展境况一定不容乐观。
收藏圈的游戏规则已经决定了,竞争意识迟早会慢慢缺失。
很多人对竞争有误解,将竞争和争斗尤其是不良的争斗混为一谈,并且按照国人内敛的秉性,大概率上是不喜欢竞争的。
事实上,按照达尔文的进化论观点,生而为人,我们一直处在竞争环境中,无论你是否喜欢,避无可避。竞争是切磋比武,不是打架斗狠,只有在一定的规则下才有的比,必须建立在公平、公正的基础上。
恶意哄抬价格,扰乱市场秩序,这不是竞争。毕竟各种玉雕作品,参照历年的成交价格、大师的艺术地位,是有据可依的。通过竞争提升价格的正确做法,一定是强化艺术造诣,强化服务,强化品牌。
抄袭、剽窃别人的创意,属于侵犯知识产权的范畴,也不是竞争,而是违法。刘忠荣大师就率先在行业兴起了登记作品知识产权编码的举动,这种行为深具远见卓识,值得提倡,是创作竞争的先决条件。
奥运精神是对竞争最完美的注解:更快、更高、更强,支撑和造就“更快、更高、更强”的是什么?是“自信、自强、自尊”。
延续开篇话题,深刻地觉得,好像整个当代玉雕行业正在慢慢陷入一个“舒适圈”,各种比赛倒是层出不穷,但大家的作品却越来越趋于雷同。
当然,玉雕行业是有创新和进步的,只是这种少数的、局部的“觉悟”,并不能带动整个行业的欣荣,更不能引领行业走向光明的未来。正道也不是唯创新论,但即便是传统题材的作品,也很难见精到和用心,很难见到大家有彼此超越、自成风格的愿心。
不敢争背后的原因其实很好理解,很可能并不是大家不愿意争,是争的代价太大,争不起。业已功成名就的创作者往往不太想争,争高争低的代价都很大,并且随着年纪渐长,也没有精力去争。
年轻人想争,却苦于技术不成熟,风格不稳定,最重要的是,玉料价格太高,经济上支撑不起“任性”去争的资本。
但越是这样恶性循环,艺术上出彩的可能性也就越低,整个行业的活力也就越低,谈何“赛出水平,赛出风格”?
再不争,很可能,以后连争的机会都没有了。
不怕争,就怕没人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