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器作为一种礼器用来祭祀祖先,中国玉器一开始就带有神秘色彩,象征着权力和财富。正因为如此,赏玉藏玉一直被视为一种雅好。
“四畏”,即畏冰、畏火、畏姜水、畏惊气。从古至今,一直有“长与冰近,沁色不活”之说,意思是,如果古玉常接近冰,玉理就会黯然无光,沁色就会显得很僵硬,这也是俗称的“死色”。“长与火近,色浆即退”,这句话是说,如果古玉用火熏或烤,玉质会受损,颜色变暗甚至褪色,因此玉器一定要远离火源。
有人认为,用热姜水浸泡古玉,可去其腥臭。其实不然,如果古玉在热姜水中浸泡,会影响到玉的沁色,使其黯淡无光,时间久了,古玉上还会出现麻点,日后即使是再“盘”,也很难恢复。
“三忌”,即忌油、忌腥、忌污秽。不少人为了让玉器看上去更光洁,常会用油脂涂擦其表面,殊不知,这样做会对玉质产生极大的损害。科学的保养方法是,使用柔软的白布轻轻擦拭而非用油脂“抹光”。另外,存放玉的地点也很有讲究,一定要远离有腥味的地方,因为腥味很容易伤到玉质。再者,把玩玉器时一定要“净其双手”,因为古玉本身对于污秽很敏感,长时间处于污秽环境中,玉的土门受损,玉里的灰土就难以退出,美玉就会受到很大伤害。
玉器要保持适宜的湿度。玉质要靠一定的湿度来维持,尤其是水胆玛瑙、水晶类的玉器。水胆玛瑙在形成时期,里面就存有天然水,若周围环境不保持一定的湿度,很干燥的话,里面的天然水就容易蒸发,从而失去其收藏的艺术和经济价值。
玉器保养的最后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玉件的美容,给她涂上一层玉石养护液,目的是养玉护玉,玉的生存环境必须要有湿度,需要这样专用养护液来保持玉质的水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