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朝代都会有新的纹饰出现,有些纹饰“生命力”极强,几乎跨越了整个玉文化的历史。而有些纹饰却“生命”极短暂,往往只有一个朝代使用。
例如,良渚文化的兽面纹,就只在良渚文化的玉器上出现过,而同为良渚文化玉器的扭丝纹却直到清代还在使用。又如弦纹,红山文化开始出现,继承这种纹饰的却只有商朝。商代玉器有出脊齿的特点,后代不见使用。皿纹盛行于商代。饕餐纹盛行于西周。臣字眼流行于商周两朝。虺纹(据说是种两只头的小蛇,剧毒)流行于春秋。云纹从商代到汉代都在流行。谷纹流行于春秋到汉代,只是各个时代表现形式不同。在战国还出现了一种勾连云纹、勾连谷纹、蒲纹、涡纹等等,到了汉代被大量使用,其后就难觅踪影了。
到了唐代,由于世俗文化的影响,在纹饰上已没有了汉以前的那种图案式,或狰狞恐怖的纹饰,代之以生动活泼,富有生活气息的图案。又因为与外界交往频繁,大批外国商人涌入中国,这种现象反映在玉器纹饰上,出现深目高鼻的胡人。受佛教文化的影响出现了飞天。宋代出现的对美满生活充满向往的花鸟纹、持荷童子纹。辽金元出现的充满游牧民族浓厚生活情趣的春水秋山纹。以及明清出现的山水人物纹、谐意隐喻纹、吉祥图案纹等等。
谷纹:其纹饰为成排密集形小乳钉,并呈涡旋状,传说是谷牙之像,故称谷纹。其主要流行于战国秦汉时期,在清代仿古玉器中也常常能见到。
谷纹
蟠螭纹:民间有龙生九子,蛟和螭都是龙子的说法,而蟠则指“盘曲而伏”.
饕餮纹:饕餮是传说的一种贪食的恶兽。饕餮纹饰图案化了的怪兽兽面纹,故又称“兽面纹”。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到商周的玉器上面常常可以见到。兽面纹在个恶搞时代都有其不同的特征,其演变与青铜器上的纹饰演变一致。
饕餮纹
云雷纹:即用连续回旋形线条构成连续图案,圆形的连续构图,单称云纹;方形的连续构图,称雷纹。此纹饰盛行于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和玉器之上。
乳钉纹:玉器上面最简单的纹饰之一,常见于战国秦汉时期的璧上。纹形为凸起的乳突状圆钉,或枞横或随体变化排列。
圈纹:流行于春秋战国,常常饰在璧、瑷、璜等板状器上。其纹饰为排列成行的小圆圈,分为单圆,痛心重合在圈中有一小点等。
蒲纹:战国秦汉玉璧中常见的纹饰,是一种排列的六角形的格子,因很像编织的薄席,故名浦纹。
蒲纹
重环纹:始见于商代,盛行于西周。是由若干个近椭圆形的环组成的纹带。环有一至三重不等,在环的一侧有两个尖锐角。
涡纹:在形状如同水涡旋转的几何图案,故又称涡旋纹,故称水涡纹。此纹最早施于玉器是在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时仍为小件玉器上的纹饰。从战国时起,才出现在大件的玉器上面。
鳞纹:形似鱼鳞,常雕成上下数层,重叠出现。流行于商代晚期至春秋时期。此外,还有蚕纹,回纹等。这些纹饰在古玉中均占有重要的地位,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演变。不同的历史时期,纹饰在构图、造型及所表现的主题等方面,有很大的区别。它们被人们作为玉器断代的一个重要的标准。在新石器时代,器型一般都是素面的,偶尔出现一些极其简单的阴刻线纹。商周时代,主要的纹饰有饕餮纹、龙纹、蟠螭纹,也有少量的云雷纹饰。
春秋战国时,玉器上的纹饰逐渐增多,有蒲纹、蚕纹、谷纹、蟠螭纹等纹饰。汉代的玉器纹饰极富特点,出现了“跳刀”、“汉八刀”等。唐代玉器纹饰借鉴了当时绘画中的线描手法,开始出现了缠枝花卉、葵花图案和人物飞天等,其鸟兽纹雕刻的非常精细。宋元时期,纹饰丰富多彩,以龙凤呈祥为多。此外,仿古蟠螭纹、回纹、乳钉纹与凤凰、牡丹等图案并存。明代,玉器上的纹饰主要有:松竹梅纹、云纹、云头纹。龙纹以及缠枝花卉、山水人物等图案。此外,玉器上刻字已经开始出现。清代是我国古代玉器发展的最高峰,其装饰纹饰除仿古纹饰外,新创的花鸟。虫草等纹饰丰富多彩,还出现了御制诗以及各种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