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1产于和田?
误区:许多人都认为只有新疆和田地区产的玉才能称为和田玉。
易爽庭介绍,按照新的国家标准,凡是“透闪石”这种矿物的玉都可称为和田玉。除了在中国新疆,“透闪石”玉在中国青海、俄罗斯也有分布。从广义上讲,这些“透闪石”玉都可称为和田玉。
有人曾担心这些青海、俄罗斯产的和田玉会影响到新疆产和田玉的销路。但事实却相反,易爽庭说,前几年正是由于青海、俄罗斯的和田玉的大量涌入市场,才使得品质较高的新疆和田玉的价格一路攀升。
焦点2 资源枯竭?
误区:现在有一种广为流传的说法认为,和田玉好是好,就是资源已经枯竭了。
据李泽昌介绍,虽然新疆和田玉产地大多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山峻岭中,交通气候条件极为恶劣,但近几年的开采量仍在150吨-300吨左右。
新疆地矿局第十地质大队近年对和田地区和田玉资源量做出的预测为4.7万吨(不包括喀什地区和巴音郭愣蒙古自治州),其中三处和田玉原生矿经过勘测评价,其储量为2.5万吨。按年产150吨计,仅这三个矿地就可开采160多年。
焦点3 假货横行?
误区:很多消费者就怕买到假和田玉。
和田玉市场经过多年的培肓,基本上是规范的。今年4月至5月,自冶区工商局对乌鲁木齐的珠宝市场150多家销售店进行监督抽查,和田玉器合格率达93%以上。易爽庭说,总的来说,专卖店和大商场的专卖柜台信誉度较好。问题较多出现在旅游点和地摊,主要是个别摊点以大理岩、石英岩及玻璃等冒充和田玉。这些问题的解决必须通过普及和田玉知识和开展行业自律。
焦点4 价格混乱?
误区:市场上一个小小的白玉挂件,标价几千元,最后成交价往往2-3折即可成交。
现在和田玉市场标价比较混乱,低折扣的情况比较普遍。有的销售商则振振有辞--“黄金有价玉无价”。
其实从根本来说,现在的玉饰品和原料毕竟是商品,理应通过核算各项成本并加上合理的价目格,销售商不能借口“玉无价“满天要价。只有稳定市场,取信于民,才能达到买卖双方的共赢,才能使和田玉市场健康有序的发展。
焦点5 缺乏品牌?
误区:许多新疆人不知道自己本士的品牌。
新疆和田玉器不仅有知名品牌,如“和合玉器”、“真珍”等,还有不少有实力的和田玉器商把店开到了北京、上海、深圳等国内大中城市。和田玉器从某种意义上说还不完全是商品,它还是十分珍贵的艺术品,艺术品就应该百花齐放,否则只会使和田玉的路越走越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