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玉挂件
一、礼制用玉。《周礼·大宗伯》中记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尽管这是战国时期儒家们的一种理想化用玉理念,但西周时期的圭、璜、璧等礼制用玉,是对新石器时代以来礼玉的集大成,并发展到极致。“我们在考古发掘中见到的大玉戈、大玉圭、大玉璧非常多,而且明显不是把玩用的。”吉琨璋说。
二、礼仪用玉。像由多件玉器组合到一起挂在脖子上的璜组佩,挂在女性肩膀上的梯形牌组佩,还有项饰、腕饰、臂饰等,都是在重大的礼仪场合中佩戴的。
而西周用玉制度中最有独创性的无疑是玉组佩。“为什么到周代会出现这种挂在脖子上的玉组佩呢?原因是组佩互相碰撞会发出非常清脆的声音,所谓‘佩玉锵锵’,让人一听就知道是一位君子;而且挂着玉组佩,走得太快了玉就可能碰坏,起到一种节步的作用,提醒其行止得当,不失礼节。
同时,吉琨璋强调西周的玉组佩不可能长及膝盖,因为挂在脖子上,如果垂到膝盖,就没法行动了。“晋侯墓中出土的玉组佩有的长达两米,在实际使用中是不可能的,应该是随葬时几串搁在一起。”但要是组佩悬挂的位置移到了腰上,情况就不同了。“这正是西周和春秋中后期特别是战国时期的玉组佩之间最大的不同。因为战国时期人们的着装发生了很大变化,西周时人们穿的都是短上衣;战国时,贵族君子穿的是长袍,中间扎一腰带,上挂组佩,长及膝盖也不会影响活动。”
另外,两个时代的组佩中主要构件也不同,西周是璜,东周为珩。“西周的组佩中,璜的弧面是朝下的,两端有孔,两条平行的轴线将各件玉璜串了起来。而到了战国时期,挂在腰间的组佩变成了单轴线,在珩的中间穿孔,弧面朝上。所以,战国时期的龙形珮很发达。”
三、把玩用玉。主要包括玉马、玉螳螂、玉龟、玉熊等各种动物器型及玉人。“像晋穆侯第二任夫人的墓中就出土了一个铜盒子,其中装着几十件把玩用的玉器,囊括了从新石器时代到西周的美玉,可见这位夫人有很高的鉴赏能力,是当时的玉器‘收藏家’。”
四、丧葬用玉。像玉覆面是用玉雕琢出眼睛鼻子等五官的形状,缝在布上,然后覆盖于脸上;玉琀,则是在死者的嘴里放进各种小玉件;还有管状的玉握,中间可以用绳子穿了绑在手上;另外,死者脚底下也踏玉,甚至男性生殖器上都放有葬玉。“周人认为玉可使人不朽。这种观念一直影响到春秋战国时期,发展到顶峰是汉代,出现了金缕玉衣、银缕玉衣等。”
因此,吉琨璋认为:“西周玉器是中国玉器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不仅继承了新石器时代到商代的玉器风格,同时有自己的创新,尤其是把玉作为礼的载体纳入礼的范畴形成一整套用玉制度,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