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砚
砚亦称为研,与笔、墨、纸是中国传统的文房四宝,是中国书法的必备用具。汉代刘熙写的《释名》中解释:“砚者研也,可研墨使和濡也”。它是由原始社会的研磨器演变而来。砚台不仅是文房用具,由于其性质坚固,传百世而不朽,又被历代文人作为珍玩藏品之选。
名砚大多为石制,而作为石之美者的玉,制成的玉砚具有着石砚的全部优点:不吸墨,墨在砚上不易变干变稠,发墨快,出墨细,书写容易出现墨的光泽,不损笔毫。西汉刘歆《西京杂记》载:“汉制,天子……以酒为书滴,取其不冰,以玉为砚,亦取其不冰。”宋代米芾所撰《砚史》中提到“玉出光为砚,着墨不渗,甚发墨,有光,其云磨墨处不出光者,非也。”都肯定了玉砚的实用价值。
玉砚最早见于商代。197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各种玉器750余件,其中有一方形玉砚,三边有框,底部雕有一对鹦鹉,造型洗练,形象极为生动,其雕工之精,令人惊叹。当时的玉砚仅供王公贵族使用,寻常人尚不能问津。
玉砚最早的出土资料,是1970年山东邹县九龙山明鲁王朱檀墓出土的一件青玉砚,长16.2、宽9.2、高4.2厘米。砚首尾弧形并有一椭圆状砚池,木雕贴金的砚座将玉砚烘托得更加晶莹润泽。
至明清时期,玉砚的数量增加,制作更加精良,更注重观感。盛行在砚上雕刻花纹,作铭、题诗。雕刻题材广泛,造型别致,不注重其实用性,更多用于礼品赠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