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记录和氏璧的是《韩非子·和氏篇》,据记载,春秋时期,有一个楚国人名叫卞和,一天他在荆山采到一块玉璞,为了表达自己对君主的忠心,于是他把这块玉璞献给了楚厉王。但是因为玉璞是一种天然玉料,如果不经锯割,外表看来和普通的石块没什么区别。楚厉王找来相玉家进行鉴定,玉工没有识辨出来,认为它是一块普通的石头,没有什么价值。于是厉王大怒,认为卞和在戏弄自己,命人砍掉了卞和的左足,并把卞和驱逐出楚国。
楚厉王死后,楚武王继位,卞和又去献宝,可惜的是,玉工仍鉴定为石头,武王又以欺君之罪砍掉了卞和的右足,后来又过了几十年,武王之子文王继位。卞和还想去献宝,无奈自己已是垂垂老矣,又被砍掉了双脚,行动很不方便,眼看自己的愿望无法实现,卞和便怀抱玉璞坐在楚山下痛哭三天三夜不止,最后眼泪都流尽了,眼睛直往外滴血。他的遭遇如此悲惨,举国上下都在谈论这件事情,楚文王听说后,派人接来卞和问:“天下被砍足的人很多,你为何哭得如此悲伤呢?”卞和答道:“我并不是因为被砍掉双脚而痛哭,而是因为明明是宝玉却被误认为石头,忠贞之士被当作欺君之臣,我是为大王哭泣,他是非颠倒,黑白不分啊!” 文王听后,就让玉工对这块玉璞进行切割打磨,果然得到一块洁白无瑕、光润晶莹的宝玉。文王十分惊喜感动,因为是卞和所献,便取名“和氏璧”。后人遂用“楚玉、荆玉、卞玉、卞宝”等,泛指美玉或玉石,用以称誉人的才德之美,形容物的质地纯真;用“献玉、卞和三献、美玉三献”等表示奉献才艺或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