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玉的雕刻运用
清朝是元朝以后,我国历史上第二个由北方少数民族统治的大一统政权。到了清朝中期以后,边乱平定,国力鼎盛,为玉器发展创造了一个政通人和的大环境,碧玉成为宫中用玉的主要玉种,并且逐渐扩展到了民间。
清代制玉机构由宫廷直接管理,分设于北京、苏州、扬州等地,北京有养心殿造办处和内务府匠作处、苏州专诸巷等官办制玉机构最为著名。清代玉工把诗赋、书法、雕刻、绘画等多种艺术元素,应用到玉器设计制作之中,巧妙运用阴线、阳线、圆雕、浮雕、镂雕、俏色等多种传统技艺,集历代玉器风格之大成,把碧玉山子、佛造像、佛前三供、插屏、笔筒、玉如意等不同形制的玉器做到了极致,精美绝伦。
碧玉的历史地位
玉石开发利用和玉器制作在清朝得到了空前发展,乾隆时期还把中原文化精华与西域文化精华,融合于痕都斯坦玉器制作加工工艺,创造与发展了一系列具有丰富文化内涵、较高的艺术造诣和装饰性极强的制玉技艺,对我国近现代玉器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乾隆时期是我国玉器史上最繁荣的时代,也是中国玉文化发展的高峰时期。碧玉制作在这一时期出现了空前的繁盛。根据北京故宫博物院2006年4月出版的《故宫珍宝》中列出的《故宫珍宝目录》,“礼制文物”共有30件,其中碧玉文物就有10件,玉玺23方,碧玉就多达7方。“礼制文物”历来是朝廷“重器”,碧玉在朝廷“重器”中大量使用,足以证明这一时期碧玉在玉石中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