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的玉器除了陕西秦地区有自成一系的区域风格外,其余诸侯国玉饰似乎皆有共同之风格特征。因铁质工具的使用,整体来看,春秋时期新创螭虺纹,又称为蟠虺龙纹。虺是一种毒蛇。《诗.小雅.正月》“哀今之人,胡为虺蜴。”《楚辞.天问》“雄虺九首。”虺,又是一种将发未震的雷声。《诗.邶风.终风》:“虺虺其雷。”春秋螭虺纹大多为圆首、尖嘴、小圆眼、短蛇形身。而螭虺纹有平面阴刻到浅浮雕,这种细碎的纹饰排列繁密地布满器表。
河南博物院藏 春秋蟠虺纹玉玦
此外,纹饰组合关系也是春秋时期的一大特色,此时盛行将动物纹组合成一个兽形玉饰,形成“一纹两用”的寄生式组合。春秋晚期,蟠虺龙纹的意象渐次消失,变成相互错杂的云谷相杂,此种纹饰风格一直延续到战国早期,开谷纹、云纹等规律纹饰的先河。春秋早期盛行阴刻双线龙纹,中晚期出现宽线虺龙纹,至晚期则转变为浮雕虺龙纹,并逐渐解体为浮雕云谷相杂纹。
河南博物院藏 春秋兽面龙首纹玉饰
从春秋时期开始的谷纹,又被称为“蝌蚪纹”、“逗号纹”、“豆芽纹”,形似谷物种子发芽的样子,形状是呈漩涡状的圆点,看起来又像是倒写的“e”。谷纹的出现与中国的农耕文明息息相关,象征着万物苏醒,在器具上装饰谷纹寓意农业丰收。谷纹总体上可以分为阴线雕与乳突状两个类型。而所谓的乳突状谷纹多是采用浅浮雕,体积为圆鼓,其形体相对较大,而且触摸起来手感较为圆润。
侯马晋国古都博物馆藏 春秋谷纹玉龙
春秋时期出现的螭纹,螭是古代传说中龙的一种,是没有角的龙。而春秋玉器上的螭纹特点就是由巨大的纹饰体系构成,线条简约大气,纹饰风格庄重。而春秋龙首纹,是勾连云纹组成的阴线浅浮雕龙首,不论是绞丝纹舌形还是S纹舌形,其刻画的手法的特点是“见首不见尾”。相较于夏、商、周时期的龙纹样式出现了一大突破,有了崭新的面貌。整个春秋时期的纹饰风格以“抽象繁密”为基调,形态则由平面走向浮雕。
天津博物馆藏 春秋云纹螭龙首形玉璜
“游丝刻”是春秋时期一种新的刻线风格,线条极为细密,线距之密连肉眼都难以分辨。这种游丝刻线,到战国时期发展成了著名的“游丝描”。春秋时期除了“游丝刻”技法外,还有一种与之对应的刀工-“硬刀刻”。所谓“硬刀刻”就是下刀如削,精深有力,线痕纵横吞吐,参差利落,却又刀迹尽化的一种技法。这种技法是后来西汉时期公认的“汉八刀”技法的直接源头。
江苏吴县文物管理委员会藏 春秋玉璜
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后,是古代历史上大变革的时期,史称战国时期,截止目前为止,考古发掘的战国遗址很多,较具代表性的有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山西长治分水岭墓,战国中期则有河北平山中山国王墓及其陪葬坑墓,战国晚期则有湖北江陵望山,安徽长丰县杨公墓及河南洛阳金村等遗址。此外,在广东广州、湖南长沙、四川成都及河南辉县山彪镇和琉璃阁、陕西等地先后发现的战国墓葬和遗址中也有玉器出土。
河南博物院藏 春秋双线蟠虺纹玉琥
战国玉器为中国艺术发展史中最为辉煌的时代,这时期,冶铁业的发达和铁器的大量使用,使玉雕工具和碾玉技术得到改进,进而使玉雕业飞速发展,创造了中国玉器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高峰。战国玉器的器型很多,以礼玉和饰玉为主,且增加了许多新品种,主要有玉舞人、玉具剑、出廓璧、玉羽觞、鸡心佩等等。战国时期,玉器上首次出现组合纹饰,这种纹饰多数为双身兽面纹和谷纹组合,两种纹饰之间用绳索纹作为间隔。
湖南省博物馆藏 战国玉玉剑珌
战国时期还出现了许多凶猛和霸气的玉器纹饰和造型,以霸道和威严来代表自己的地位不可动摇,战国中晚期由于受楚式文化的影响,几何纹更加细密,用回旋的手法使玉器的纹饰更加传神,其特点突出在一个“细”字上。战国玉器上的线条,包括造型的轮廓线和纹饰的阴阳线,均锋利挺劲,准确流畅。纹饰基本延续春秋时式样,如谷纹、勾云纹、卷云纹、蟠螭纹等。但相比春秋时期,又有了变化。
故宫博物院藏 战国龙纹玉璧
战国时期的龙是玉器史上最生动的龙:有胎有骨,有体有型,有蹲有跳,有卧有腾,灵活飞动。真是“尽其灵而足其神”。战国玉器上的轮廓线常见的是单阴线和绞丝纹线,也有少量浅浮雕阳纹线。游丝毛雕工艺是这一时期最具代表的工艺,特点如明代高濂描述的“汉人琢磨,妙在双钩,碾法婉转流动,细入秋毫,更无疏密不均,交接断续,俨若游丝白描,曾无殢(同替音)迹。”战国龙纹中有大量的“双尾龙”和“双首龙”,并且龙身出现鱼鳞纹。这是与春秋龙纹的重要区别。
湖北省博物馆藏 战国龙形玉佩
自古以来龙就是帝王的象征,而凤为皇后的代称。龙常用以象征祥瑞。凤常用以象征和平、美好、吉祥,为原始社会的保护神。在中国传统观念中,龙凤共存也多以示喜庆,寓意阴阳相调、婚姻美满、福瑞吉祥。凤由原始彩陶上的玄鸟演变而来,早期凤纹有别于鸟纹最主要的特征是有上扬飞舞的羽翼。战国时期的凤纹因工艺技艺出新,品种增加,玉器中的凤鸟纹更加显示出活泼生动、自由奔放的新画面。
故宫博物院藏 战国凤纹玉饰
战国时期的凤纹常与龙纹和螭纹结合在一起,经常出现在出廓玉璧、玉璜等装饰玉上,构成龙凤呈祥的吉祥图案;凤鸟的身体变得弯曲、修长;为小圆眼,尖嘴巴;头是高昂的,显得很是神气,有的凤鸟头上会有像兽角一样的角状冠;凤纹与龙纹相同,大多呈“S”纹,弯曲度大、弯钩有扎手感、抛光讲究,有透雕、浅浮雕、深浮雕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雕琢方法;战国时期也常将凤鸟与祥云有机结合在一起,俗称“云凤纹”,出现了许多辅助纹饰,如:柿蒂纹、绳纹、扭丝纹等等。
故宫博物院藏 战国凤鸟形玉佩
螭,有说是“龙子”,或“雌龙”,即母龙,也有说是“蛇”。其为“山林异气所生”,色黄、无角、兽形。 战国螭纹是春秋螭纹的继续与发展。战国螭纹多数由龙形首演变为云豹形首,“螭虎”的名称也是由此而来。战国时期的螭纹圆眼,大鼻,双线细眉,猫耳,腿部线条弯曲,爪往往向 上翘起,螭身多用阴线勾勒,尾部呈绞丝状阴刻线,这种绞丝尾是战国首创。螭纹腿部的线条并不笔直,脚爪向上微微翘起,弯曲的弧线把整个关节的灵活性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人们看起来觉得好像活了一样。
宝鸡青铜器博物馆藏 战国龙形玉佩
考古发现迄今为止,玉器上设计扉牙(也称突齿、脊牙、扉棱等)始于大汶口文化,发展于龙山时代晚期,成熟并流行于夏商周时期,到了春秋时期,大多演变成整齐划一的方形脊牙。脊牙的制作,需要综合勾撤、平凸、隐起等技法,难度远在齿牙之上。战国玉器上很少饰有扉牙,代替扉牙的是出廓菲棱。出廓镂雕在战国时期开始使用,到汉代得到大力发展。
故宫博物院藏 战国龙形玉佩
战国初期谷纹承袭了春秋时期风格,但形体略小,乳突有扎手感觉,底部有突出“芽弯”,排列密集均匀。战国中期谷纹乳突矮扁,手感圆滑,排列略显疏稀。战国后期谷纹多阴线刻,线纹飘逸,线形流利,手感平润。谷纹常与涡纹、卧蚕纹异名同称,事实上,三者之间确实区别不大。将谷纹用阴线勾连起来,是战国后期楚国一带常用的手法。战国时期首次出现在谷纹的基础上加刻斜格线,人们把它称作“蒲纹”。
战国谷纹环 河南信阳长台关一号墓出土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与发展,文化艺术上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人类文明象征之一的物质文化,也得以大大的提高和丰富。其中手工业中占特殊地位的琢玉业得以进一步发展,各国的玉器都各有千秋,是玉器文化中不可多的的精品时代,就连作为葬器的玉器也是满工雕琢。在这个时期罕有劣质的玉器出现,也从来没有多余的费工,制作一件玉器不计工时,可以说这个时期的玉器皆是精品。
国家博物馆藏 战国包金镶玉银带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