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门手艺,玉雕大抵如苏轼笔下的西林壁一样。不同的人玉雕的视角是不一样的,可谓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本月中旬,媒体采访手艺人张国军,让大家见到了一个玉雕人真实模样。作为游走在玉雕圈多年的小编而言,笔者有时候特焦虑、纠结,当然我的窘况也被不少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曾经一段时间,笔者闹不清什么是玉雕,想弄清楚什么是玉雕?
“你别把它想的太复杂,玉雕就是一工种,或者说是一种谋生手段。”河南省玉石雕刻大师张国军一语点醒梦中的我。
作为一门手艺,玉雕大抵就是玉雕人谋生的行当而已。玉雕人雕刻的时间久了,他们大多会成为职业的玉雕人。而它和常年在外面跑,给玉雕师写文扬名的我,甚至和我们小时候在村里看到剃头匠一样,都是在用自己的双手,勤勤恳恳养家糊口,这是所有人类终其一生所做的事情。
明白了这个道理,我心里轻松了许多。
上周笔者在南阳出差采访写生,其中和河南省玉雕大师张国军“思考了一段人生”。作为玉雕界的一份子,张国军的努力与抉择也让我进一步认识了张国军,自然也让我更认识了玉雕,当然。笔者认识张国军好久,最早对他的了解还是源自他的简历。
在成为河南省玉石雕刻大师、中国青年玉雕艺术家、中华玉雕艺术大师之后,似乎这些“名头”自然会助推张国军“功成名就”,或者说,这些理所应当成为张国军扬名立万的吸金利器。然而,欲戴其冠,必承其重。头顶光环的同时,张国军陷入了一不可名状的怪圈。向左走?还是向右走?最近,将近不惑之年的张国军又开始迷惑起来。
向左走?
非刚需用品、碎片化阅读、原材料疯长、成品价格趋低被总结为玉雕行业的四大痛点。“作为玉雕从业者,已经不能简单地像前几年依靠产量来谋取胜利。”玉雕人张国军说道,“何况,在2011年玉雕行情疯狂的时日,那会儿正在回炉学习”。无论何时,人必须对自己有清晰的认知,必须清楚自己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面对着互联网大潮,消费者正在越来越倾向与通过互联网来选购商品,哪怕是非刚需、强上手体验的玉雕商品。
对于河南省玉石雕刻大师张国军来说,自拥抱互联网,开通咸鱼拍卖之后,在最初的时日里,曾经迎来了一段高光的时日。与玉雕圈顶尖的玉雕手艺人不一样,作为青年的玉雕从业者而言,他们正处于玉雕生涯的黄金创作时期。但玉石原材料价格的高低直接决定着玉雕品的档次与出处,以高档原材料进行创作意味高投入,往往不现实;以低档原材料进行创作,往往意味着又将面临着价格战的生死考验。
在玉雕界,有一种按照年龄和资历来划分不同的玉雕师的说法,有人把玉雕创作者大概分为:国家级、省级、市级、初入行者等四分法。在上述玉雕创作者中,年长者名气占优,名义就足以让它们驰骋江湖。年轻一代年富力强后生可畏,中生代的省市级玉雕师们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产品定位不准,角色有时候会尴尬。对于张国军而言,他属于即将迈入或是已经迈入中生代的一员。要他道明其中的滋味,张国军应该有一定的发言权。
放在以往,在拥抱互联网的初期,紧靠粗放型生产就能给张国军带来了可观的经济回报。然而,随着消费能力、消费者心智水平、玉石信息壁垒不断打破的今天,玉石创作者也不得不正式一个考题——正视消费升级。
向右走?
电商发展过程中,3C产品、服装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相比较下来,玉雕品在电商之路还在摸索之中。不论是玉雕创作者,还是电商平台,对于玉雕的“电商化”都在摸索、试错,甚至是走弯路。毕竟,玉雕作品的唯一性、强调体验、重服务等特性与互联的方便、快捷性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不可调和的矛盾。
如今,玉雕品面临的问题之一就是,玉雕品是否应该在互联网或者社交网上销售。在这一方面,玉雕行业面临的压力巨大。按照现代人的思维,你必须在互联网上销售;似乎如果不这样,你就是迂腐的落后者,甚至是out了。“玉雕品从来不是追随者,抄袭、量产不符合玉雕品的本质”张国军表示。
不能靠量取胜,只能反其道而行之。正所谓“痛则通,通则痛”,张国军在玉雕创作之路上,感受到了通,自然醒悟再行动。但不同的路径地行动,往往意味着另一种痛,在采访的过程中,我多次问他的决心,他的态度告诉我:他准备好了。
现今社会,尤其是电商、社交领域,信任的力量让大量社会底层的人获益,甚至是翻身。在强调诚信、消费体验、重服务的新消费经济面前,张国军以未雨绸缪,正可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张国军希望自己能“变则通,通则久”。
积极拥抱变化,心悟玉道再出发
正如张国军面对采访,敢于直面把采访过程以直播的形式传播出去。如今,张国军正在积极地拥抱变化,。不仅仅是玉雕电商化的尝试,张国军还希望通过直播,好让大家扔掉标签,更多地认识张国军,认识他的玉雕作品。
互联网世界是一个感觉不足的世界,视觉、听觉两个维度不足以清晰展示玉石之美。原河南省地质博物馆馆长说玉石之美如美女之类,强调水、色、底、工。
然而,数字世界是喧嚣、拥挤、华而不实;玉雕品则是安静、优雅。数字世界是暂时的、即时的,触手可得,轻松舒适;玉雕品则代表着永恒、文艺、传统、珍稀和带有温度。数字世界是大众引领潮流,玉雕品则富有创造性。
成为某种东西的一部分并不意味着盲目、追随,张国军有时候清晰地认识到这一点,在采访过程中,他不时地提到这一点。如今,在积极做好玉雕创作的同时,张国军除了建立工作师官网、微博,还开通了直播号。时不时地放一部手机和大家聊玉、聊创作。“不管做什么,首先是一个态度,起码用心去做。”张国军表示,“心悟玉道,不用心,怎能感悟创作之道,体验玉石之美?”
为了让大家更了解他,我们一行还回了一趟张国军的老家。在他出生生长的地方,我们见到了他最初学习玉雕的地方。走访过程中,也见了一些他学习玉雕雕刻的作品。本着总结过去,完善自己的目的,张国军卖力地翻着自己的小仓库。当我在他家门口拍照的时候,忽然听到了他的笑声。
“哈哈哈,快看,我找到了我初中的毕业证。”
听到笑声,我意识到他要出来让我们欣赏,我紧紧地盯着大门,看到他出门,我就举起了相机,拍下了一个笑容可掬的张国军。如今,再看照片,我依然可以清晰地记得当时的场景,那笑容绝对地是发自内心的欣喜。
“哎哟,来看看玉雕大师当年的风采。”我开玩笑道。
“什么大师啊,咱就是一手艺人,别瞎乱叫。”他严肃地纠正道。
确实,时下外界对“大师”的称谓褒贬兼有,有时候更多的是戏谑之态。作为很多玉雕人,他们有着清晰地认知。作为当事人,张国军只是按照属于行业的一些玩法,走着属于自己的琢玉之路。“能在号称30万“玉林军”的镇平脱颖而出,成为万料挑一的“玉雕大师”,张国军表示“只能说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成果,你认为能万事大吉?怎么可能”。
据张国军说,在石佛寺玉器厂做学徒期间,自己曾梦想着像师傅一样拥有自己的玉雕机器。如今,他早已经圆了梦,不仅仅拥有了自己的玉雕机器,还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工作室,更重要的是,他已经在属于自己玉雕创作之路走了很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