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最传奇最具争议的一块宝玉一定是和氏璧了。价值连城,将相和,完避归赵这几个成语故事都与这块玉有关。
关于和氏璧的最早记载,见于《韩非子》、《新序》等书,并且情节大致相向。说是在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叫卞和的琢玉能手,在荆山(今南漳县巡检山区,现有玉印岩,传为卞和得玉处)里得到一块璞玉。卞和捧着璞玉去见楚厉王,厉王命玉工查看,玉工说这只不过是一块石头。厉王大怒,以欺君之罪砍下卞和的左脚。厉王死,武王即位,卞和再次捧着璞玉去见武王,武王又命最玉工查看,玉工仍然说只是一块石头,卞和因此又失去了右脚。武王死,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眼泪流干了,接着流出来的是血。文王得知后派人询问为何,卞和说:我并不是哭我被砍去了双脚,而是哭宝玉被当成了石头,忠贞之人被当成了欺君之徒,无罪而受刑辱。于是,文王命人剖开这块璞玉,见真是稀世之玉,命名为和氏璧。
《史记》记载,秦王政九年,便制造了御玺,刘邦灭秦得天下后,子婴将御玺献给了刘邦,御玺成为“汉传国宝”。到汉末董卓之乱,御玺先后落入孙坚、袁术之手,再传魏、晋。五胡十六国时,一度流于诸强,后被南朝承袭。隋亡后,御玺被隋朝萧皇后带到突厥,直到唐太宗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御玺归唐。五代时,天下大乱,流传的御玺不知所终。在六朝以后的记载中,大都认为被秦始皇所用的御玺是用和氏璧改造而成的。王莽篡汉时,曾派人向自己的姑姑汉孝元太后王政君索要传国玉玺,当时王政君大怒将玉玺砸在地上,致使传国玉玺还崩碎了一角,后以金补之,从此留下瑕痕。从这时的传国玉玺又称为金镶玉。
最后一个掌握“和氏璧”的皇帝是五代后唐末帝李从珂,公元936年后晋石敬瑭攻陷洛阳前,他和后妃在宫里自焚,所有御用之物也同时投入火中。从此,“和氏璧”神秘失踪,关于它的下落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那么和氏璧到底是什么玉种呢?历史学者和专家也莫衷一是。有说是荊山玉,有说是和田青玉,有说南阳独山玉的。小编更倾向独山玉。这是为什么呢?荆山玉是以彩玉为主,炫丽有余温润不足,也就是石性很重。根据文献记载和氏璧块头不小,且是纯色,因此说是荆山玉可能性很小。
春秋战国时期王者用玉均为和田玉,楚国也应该不会例外。卞和懂玉,他可能根据玉璞的重量和石包玉的特点,断定得到的是一块少见的上等好玉,这才献给楚王。如果是和田玉,根据和田玉的特点既是稍有不同别的玉工也不会断然否定。卞和两次献玉未能得到认可的原因就是和氏玉是新玉种。看看文献上对玉玺所描述的颜色:《晋书·舆服志》、唐徐令信《玉玺谱》等记载“色绿如蓝,温润而泽”,指明它的颜色是绿色的,也正是独山玉的特征。再者卞和当时所居之地离南阳不算远,是有机会游历到此,发现宝玉。
秦昭王愿以秦国十五座城池换取和氏璧,可见和氏壁只能是体现出王者尊的神器才能有如此大的价值,而当时和田玉已经从珍宝上升为神器,如果是块最好的白玉,就算品质再高,因为数量相对还是较多的,秦昭王也不会下这么大的血本来换,可见和氏璧拥有是极为罕见的颜色。那和氏璧到底是什么颜色呢?唐代杜光庭在《录异记》中说:“藏星之精,坠入荆山,化而为玉,侧而视之色碧,正而视之色白”。 元代陶宗仪在《南村辍耕录》中称:“传国玉玺色彩青绿而玄,光彩照人。”这都说明和氏壁是绿色色无疑。唐末道士杜光庭的记述“侧而视之色碧,正而视之色白”且杜光庭曾随唐僖宗入蜀避乱,亲眼见过传国玉玺,其描述应该可信。这说明玉玺的绿色较淡,比较含蓄。在战国先秦时期流行白玉,白中透绿的和氏璧当权者容易接受又觉得与众不同独显尊容。因此,和氏璧为独山粉绿色硬玉的可能性最大。
相关商品
南阳独山玉印章
南阳独山玉印章神游天地
南阳独山玉金粉画印章
南阳独山玉金粉画印章
南阳独山玉金粉画印章
南阳独山玉印章映日荷花别样红
南阳独山玉金粉画印章
南阳独山玉山水印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