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治玉工艺一直因文献记载极少,玉器制作工艺技术保守而令人感到神秘,少有人真正进行通盘研究。治玉之法:琢、割、磨、钻、砣者古已有之,无非工具变迁自石、绳、骨、砂,至铜、铁,使玉石制品日趋工巧。
《说文》:“琢,治玉也”。可见,琢从玉旁,专指治玉。按《孟子·梁惠王下》:“今有璞玉於此,雖萬鎰,必使玉人彫琢之”。说明,雕琢(同彫)也专指治玉。《爾雅·釋器》云:“雕謂之琢。”《荀子·大略》:“人之於文學也,猶玉之於琢磨也。”由此见,古人用雕、琢、磨形容治玉过程。按《新华字典》:“啄:鸟类用嘴叩击并夹住东西。”按此意理解,“琢”当源于“啄”,其在寓意应是相通的,故琢应是指在治玉过程中,使用尖锐的“坚硬物质”对玉进行粗放的敲凿和剔刻。根据笔者考,这种坚硬物质肯定是“钢”!因为钢的金属性能具有不可替代性。
古人攻玉的方法, 最原始的是以石攻石,俗话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嘛!利用绳子、兽牙、木杆、骨片、石器进行钻、锯、磨、使玉材成形,这是史前玉器加工的主要方法。到商时期出现青铜了、春秋时代出现铁,从工具的进步开始。玉工会拿一个像弓一样的东西, 缠上木杆硬头的工具,蘸着潮湿的解玉砂进行。再后来,出现半手工方法,出现一个工作台,样子大致上像老式的缝纫机,上面有铁架子,下面有一个皮带带动的木架子, 用脚踩动踏板, 带动台子上方金属钻头的工具, 蘸着湿润的解玉砂治玉(盛于台子上放的罐子内,底部穿孔)。
这种方法一直持续到中华民国。解放后80年代开始,高速电动机具和用人造金刚砂制成的磨具砣大量使用在玉器加工上,电动工具和砂轮磨砣便成了一统天下,这就是“新工”。上面的治玉方法称之为“老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