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宝库中,玉文化是中华民族形成最早、持续时间最久、内容也最为丰富的文化珍宝,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创新与发展,绚丽多姿、精美绝伦的中国玉雕作品早已名闻遐迩,素有“东方艺术奇葩”之美誉,与书法、国画、京剧等艺术一样被国人尊为国粹,绚丽多彩、精美绝伦的中国玉器不仅为华夏儿女所珍爱,也被国外艺术品藏家和玉石爱好者所青睐。
玉的精神内涵作为超自然力的文化现象,已经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基因,渗透到我们整个民族的血液和骨骼,成为人们心灵慰藉和精神寄托。承载着玉文化和玉雕艺术发展历史使命的当代玉雕艺术家们,在传承中创新,在融合中发展,使当代成为中国玉雕历史上又一个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
中国玉雕:一部传承创新的发展史
玉雕是中国最为古老的雕刻品种,其工艺和艺术体系的形成是一个极其漫长,且不断创新与发展的历史进程,也是从其他工艺或传统文化领域中吸取营养的过程。正是因为这个创新与发展的过程,才使中国玉文化绵延不断。
在新石器时代,我国玉器使用就已达到一个高峰,以北方红山文化和南方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玉器为代表。从造型上,基本是中小型玉器,以简单几何造型为主,注意追求对称美,多为静态化构图,纹饰相对简单,以简单抽象化的线条达到传神的效果,初步加工工艺和器型设计是这一时期的突出创新成果。
到了商、周、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和铁器的出现,使碾玉工艺和磨玉工具得以改进,雕琢工艺出现了较大的创新,为玉雕的繁荣创造了良好的客观条件。玉雕的构图从静态化向动态变化,写实作品极富动感。雕刻技法不断创新。浮雕、透雕大量使用,镂空雕、圆雕玉器的首次出现,并出现了细线纹和“俏色”技艺,表明琢玉工艺上的一个飞跃和高超的艺术创新,如妇好墓出的俏色玉鳖,就是典型的文物实物佐证。
汉、唐时期出现了封建社会少有的太平盛世,玉雕有了很大发展,玉雕装饰盛行。玉雕制品除了以前主要的礼仪、生产生活等功用外,逐渐进入装饰品行列。题材更加扩展,造型注重把握总体的均衡和写实。透雕工艺得到普遍应用,阴线刻技艺更趋成熟,可以雕出细若毫发,婉转迤俪却仍显刚劲有力的游丝。既有精雕细琢的玉器,也有简练风格的“汉八刀”。纹饰复杂多样,有继承前代的,也有具有鲜明的汉唐时代特征的纹饰。
到了宋、元时代玉雕工艺已达到质的飞跃,宫廷“玉院”已可以制作大型玉件,表现复杂的题材内容,代表作如元代的《渎山大玉海》,并且开始出现中小型山子雕,各种雕刻技法更加成熟。宋元的巧雕技艺也表现不俗,玉工常利用玉材外皮、色斑、玉璞,巧妙搭配组合,琢制出多层次的色彩变化,器物更富立体感。
明、清时代是中国玉雕鼎盛时期,形成风格不同的南、北两大流派。 “良玉虽集京城,工巧则推苏郡”。明代苏州著名艺人陆子冈发展了“刀刻法”以及“连环套”制作工艺,创造了各种阴阳浮雕于一体的玉雕工艺制品,对后世影响极大。明清两代宫廷设有玉器造办处,同时民间玉器制作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北京、苏州、扬州当时成为全国三大玉雕中心,玉雕艺术达到鼎盛。大型山子雕不断问世,象征着明清玉雕艺术的登峰造极。当时的中国的山水、西洋绘画对玉雕影响大,有的整体玉雕就是以某幅山水、人物画为蓝本而作。玉雕的表现方法开始受到西方美学观念的影响,玉工的雕刻由平雕纹线改为三度空间立体透视表现,如《桐荫仕女图》就用了这种手法来表现,这一时期作品构思更加成熟,巧妙利用玉石、玉皮颜色的变化来选择主题。如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的一件翠玉白菜,就是用并不完美的翡翠原料制作的。玉工将绿色部分雕出菜叶,白玉作为菜茎,使材料与主题的实现了完美结合。
近代玉雕技艺集历史文化之大成,一方面继承历代的艺术成就,同时在作品题材、表现手法上也不断创新,使玉雕艺术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一批著名玉雕匠师,创作了许多如“四大国宝”(《岱岳奇观》、《群芳揽胜》、《含香聚瑞》与《四海腾欢》)等一大批出类拔萃的玉雕精品,代表了这一时期我国玉雕艺术的创新发展成就。
由玉石加工工艺和创意设计巧妙结合而形成的我国玉雕艺术,历经8000年的发展、传承、积累、创新,使玉雕成为中国特有的技艺,并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工艺创新,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造型与艺术特点,以及鲜明的时代风格和地域特色。近现代以后,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国际文化的交流、与其他艺术形式表现技法不断融合,中国玉雕艺术更加呈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中国玉雕的历史就是一部一代代传承、不断创新的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