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在我国玉雕文化中代表着圣洁,美好,温润优雅。古话说,“玉必有工,工必有意,意必吉祥”,和田玉玉雕作品往往借助于借语、谐音、比喻等手法来表达作品内蕴的寓意。
和田玉雕刻题材分为五大类,分别是人物、花鸟鱼虫类、神兽类、山子类、器皿类。这是最常见的,也是雕刻师们最喜欢,运用最广泛的题材。其中人物雕刻当属第一位。但是每一件人物雕刻都需要有厚实的雕刻基础,尤其是在人物表情细节上的处理尤为重要,因此不仅要求雕刻师的精湛雕工,更需要和田玉石本身的韧性支持。
民间有“男戴观音女戴佛”的说法,足以说明人物题材的广泛性。其中和田玉质白温润、油性好且有一定的韧性,更适合观音、仕女的创作。好的皮色和糖色也可以做为其他人物的俏色运用,如罗汉、关公、济公、武将等。
人物中观音题材较多,但对于观音题材,料和工就是考验作品的最大因素。观音佛像类要给人一种光芒四射的感觉,如果眉宇间带有杂质或者色斑的话,就会影响整道佛光所赋予的灵气,对其本身的价值也会有影响。
在人物的面部刻画上,最忌讳的便是脸脏。佛教认为,花脸的玉雕佛,不仅是对佛祖的不尊重,佩戴起来也会少了一份庇佑。这一点,有信仰的中国人尤为看重,开脸部分容不得一点瑕疵。
再者,料子本身的质量,料子的好坏,往往还能决定着人物的神韵。自古人们就爱用玉来比喻人,像是用“秋水为神玉为骨”来赞美美人,而用“谦谦君子,温润如玉”来形容气质佳、教养好的男子,所以相对好点的料子都先优先选来雕人物,它出来的人物形象也必定要更为灵动、形象而有韵味。这些因素,便造就了人物作为雕刻题材,用料贵的原因。
玉雕人物(佛)类题材,工艺最好的体现往往在脸部和手部体现出来。这也是最难刻画的部分。脸部表情是人物造型的关键部位,是作品的主题灵魂,也是最难以表现的部位。雕刻既要符合历史人物又要具有现代人物的气息,还要根据不同人物头型单位及五官比例来进行刻画,还要根据人物的情绪雕刻出它们的喜怒哀乐。
手的创作表现也是非常复杂的,俗话说:“画人难画手,雕刻难雕手”,不同人物的手,造型也是不同的。这就要玉雕大师熟悉不同人物手的造型。如:观音、仕女、佛像、罗汉、孩童等,他们手的造型特征是各不相同的。观音、仕女的手要求“十指尖尖如嫩葱”,体现出纤柔、自然、滋润之美;孩童的手要求稚拙、可爱、充满天真的气息;佛像的手则要求厚实、宽大,表现出佛家的仁慈。而且手的大小不是固定不变的,手掌平伸或者手握拳头石,手的厚度是不一样的,一般手腕的宽度是厚度的两倍,在接近手臂的地方要窄一些。足以见得人物雕刻对工艺技艺的极高要求。
总的来说,一件好的人物雕件,在用料上必须更有讲究,以达到料、质、色的统一格调;在造型上,无论写实派还是写意派,它都讲究体积感、空间感的统一和谐,它应该比花卉物体更加立体有灵气,又比动物多一份气质和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