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万历皇帝金丝翼善皇冠的复制版
作为燕京八绝之一的花丝镶嵌工艺,2000多年来一直为宫廷御用。花丝镶嵌工艺又称细金工艺,是将金、银、铜等抽成细丝,以堆垒编织等技法制成。镶嵌则是把金银薄片打成器皿,然后錾出图案,或用锼弓锼出图案,并镶嵌宝石而成。
花丝镶嵌是燕京八绝里最繁复的贵金属手工技艺之一,有着2000多年的传统文化底蕴。如何把这项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统工艺保护、传承和发扬光大,结合时代要求开展花丝镶嵌产品的设计和创作,成为当前摆在北京东方艺珍花丝镶嵌厂(以下简称“东方艺珍”)的重大课题。
老厂的阵痛转型
东方艺珍曾是一个国有老厂,前身是北京市政府在1958年成立的北京花丝镶嵌厂。上世纪70年代北京花丝镶嵌厂的规模曾达到巅峰,当时厂内职工千余人,拥有雄厚的研发力量和大批熟练技工,工艺水平和生产规模超越了曾经的清宫造办处,产品畅销东欧地区,成为那个年代国家重要的创汇企业之一。
然而进入上世纪90年代,随着金银市场开放,国外的高工技艺进入,花丝镶嵌的订单不断减少,工厂的技术骨干外流,学习手艺的年轻人青黄不接,花丝镶嵌厂从辉煌走向低谷。1999年北京市通州区经济委员会全面接收北京花丝镶嵌厂,改制更名为北京东方艺珍花丝镶嵌厂。2008年,东方艺珍进行了民营股份改革,商人常留海出资买下了东方艺珍所有股份。
除了延续之前的定制业务,常留海也在思考花丝镶嵌如何产业化,他不仅用合作的方式与此前厂里出去的工艺大师们保持联系,还成立了专门的设计创意部门来开发花丝镶嵌新产品。
2015年,常留海在工厂的基础上创建了东方艺珍花丝镶嵌传承基地(以下简称“传承基地”),将其打造成以花丝镶嵌为主题、以工美艺术大师和资深精英技师为支撑、以创意创新设计生产销售为路径的专业性基地平台,为非遗文化的保护传承创新夯实了基础。
经过3年多的运营打造,传承基地已成为花丝镶嵌非遗文化传承的重要力量,并成立了花丝镶嵌传承人集聚中心、花丝镶嵌产品研发中心、花丝镶嵌产品制作展销中心。
走进寻常百姓家
然而,精致工艺的背后,花丝镶嵌作品用料高昂、制作工艺繁杂,价格也昂贵,普通人很难承受得起。曾有业内人士打趣,花丝镶嵌作品“三年做一件,一件吃三年”。工艺大师崔西伦也表示,他完成的定制作品工期一般都很长,此前一套定制屏风花了4年时间才完成。
花丝镶嵌设计中心文创融创负责人张汝婕认为,传统的花丝镶嵌产品只是用金、银等贵金属材料制作,由于材料的昂贵和手工的繁杂带来产品价格的居高不下,产品很难形成批量生产或产业化规模,非遗产品存在着有价无市的现象。把贵金属材料与其他金属或非金属材料有机结合起来制作产品,不仅可以降低制作成本,也让产品更具现代感。
目前,传承基地加紧做更多跨界开发,并且设计完成了4款花丝手包的开发,通过使用不同材质来降低制作成本,推动花丝镶嵌产品的普及。
对于非遗传承过程中对传统的继承,张汝婕认为:“工艺的灵魂是对任何工具不要有限制,也不要有排斥,目标应该是达到完美的效果。”在她看来,传统工艺应该了解市场需求,不能死守着皇家题材而不与时俱进, “只有按照市场要求来选择题材,才能达到传承目的。花丝书包的设计、制作也是我们在题材方面的一个大胆选择,因为现在女性消费者已经占据了很大的市场份额。”
张汝婕介绍,东方艺珍结合基地实际,目前正在研发设计植入花丝镶嵌非遗文化元素的旅游产品和衍生品,积极探索非遗文化产品传承创新和产业化发展。“不用整个作品都是花丝镶嵌工艺,可以把花丝镶嵌工艺作为文创产品中的一种点缀,如木和银工艺结合的梳子、筷子等,既可以让大家欣赏花丝镶嵌,同时也可以把代表北京文化的产品带回家。”
“走出去”的创新与传承
除了创新更多产品种类,对于这门手艺的传承,传承基地也做了很多工作。比如,2017年,传承基地与北京市通州区潞河中学签订了校企战略合作协议,主办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非遗文化保护传承”工匠进校园主题活动。
自从2014年北京工美集团制作的“繁花”花丝手包成为APEC国礼之后,花丝镶嵌又重回大众视线,很多人对花丝镶嵌充满了好奇,希望能够亲手做一个花丝镶嵌的作品。
传承基地看到了市场需求,不定期面向大众举办花丝镶嵌手工艺培训班,通过招募对花丝镶嵌技艺感兴趣的学员,经过几天的理论知识学习与交流,培养创新设计思维,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更好地将技术、艺术与现代生活有机结合,不断创新,从而创作出更具时代性的作品。
“其实,短短几天要完全掌握花丝镶嵌工艺根本就不可能。学徒需要经历3至5年时间才能学会。而每期培训班仅能介绍一个很简单的工艺,如点翠工艺,就是将翠鸟的羽毛巧妙地粘贴在金银制成的金属底托上,形成精美的图案。这些图案上一般还会镶嵌珍珠、翡翠、红珊瑚、玛瑙等宝玉石,越发显得典雅而高贵。但只有亲手制作这个小作品,才能真正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张汝婕说,“我们通过这样一点点地渗透,将花丝镶嵌文化慢慢传承下去。”
“政府保护只是一方面,非遗的传承人和企业有责任主动作为。传统工艺的创新最终还是要靠设计、工艺上的进步和与现代生活的结合,把传统发扬光大。”常留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