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谊·简介:
丁谊 男,1930年1月生,云南曲靖人。1954年北京航空学院毕业,留校助教;1959年调中央美术学院工作;1983年入中国美术协会北京市美协。
1991年油画《角楼春》评为优秀作品,为北京市美协收藏;1992年油画《天安门广场》获《美丽的北京》建筑画展佳作奖,入选画册;油画《静静的筒子河》参加台北两岸美术交流展,入选画册;油画《角楼披雪》入选《美哉!北京!》画展,入选画册;1995年油画《翱翔》获《爱祖国、爱北京》美展纪念奖,入选画册;着书稿《画室里的模特儿》个人艺术简历入选《中国现代美术家人名大词典》、《世界名人录》、《现代中日美术通鉴》、《中国民间名人录》等十五本辞书。
出生于和平年代的我们很难想象,即便是一个才华横溢和有着坚强意志的人也无法冲出历史的漩涡,旧中国的人们在恐慌和不安中惶恐度日,比战争和饥饿更难忍受的是望不到边际的灰暗。丁谊,就曾经历那样一个年代。
《六月雪》1956年
1930年,丁谊出生于云南曲靖,在亲眼目睹了抗日战争中尸痕遍野的街道后,青年时期的丁谊立志要通过学习航天技术来改变中国的命运。1954年,抗日战争结束后丁谊报考了北京航空学院,毕业后并顺利留校助教。由于个人的出身和背景问题,丁谊并没有如预期地接触到核心的科研项目,而是被分配到机械制图组,一干便是五年。这段经历算或许是之后所从事的绘画事业的雏形。之后,丁谊曾绘制油画作品《冲上云霄》,可见他对自己未完成的航天梦的遗憾,而《翱翔》(1995年)更加隐秘地表达了这种情感。
《冲上云霄》(年代未详)
《翱翔》(1995年)
《美院操场》(年代未详),住在美院操场旁的员工宿舍,丁谊记录下警察在操场宿训练的场景。
1959年,丁谊被调往中央美术学院工作。用他的话就是既然已经入了“虎穴”,就正式开始学习了绘画,用艺术去发现和表现周围美的东西,而且绘画是越老画得越好,是可以去干一辈子的事儿。虽然非科班出身,并在平日的生活中与当时一批美院的教授、学生进行交流切磋,像当时与钱绍武、朱乃正、戴泽、陈伟生等美院老师的交流都对丁谊之后的艺术道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美院工作的耳濡目染中,丁谊也受到了学院派艺术的熏陶并对艺术也慢慢形成了自己的判断。85新潮之后,中国艺术圈中狂热地追随西方艺术,在丁谊看来这种盲目追随人家“玩过的把戏”就像咀嚼别人的剩菜残羹,他画了《勿食残宵》,借用蒙德里安的图式讽刺对西方艺术的盲目崇拜和不加咀嚼地吸收。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学习绘画是条件更是有限,没有模特就对着镜子画自己(这好像已经是老美院师的传统),自画像是艺术家的内观方式,从少年到耄耋之年 ,样貌虽然已慢慢改变,眼中目光的坚定与信念却没有改变过,这目光中也包含他对祖国这片土地的深情,尽管这片土地在66年至76年期间曾让他饱受摧残、遍体鳞伤。他将这种不能言说的“滋味儿”画出来,《苦口红心》(2009年)中裂开的苦瓜漏出火红的瓜瓤,就是丁谊对那些和自己一样怀抱建设祖国热情却不能的人们的隐喻。
上世纪六十年代,作为首都,北京以惊人的速度变化着,丁谊感觉到未来生活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有着辉煌历史和忍受过侵略者铁蹄的践踏后,现在的北京是迎着社会主义曙光、生机勃勃的新首都。《雨后》、《雷声》隐喻了这个旧时代的结束和新时代的开启。
丁谊对“旧”北京有着很深的情感,天安门、鼓楼、北京的老牌楼、天坛,这些古迹都被反复描绘,不同的时间、季节、天气和情绪所绘制的风景会完全不同。1992年油画作品《天安门广场》,获《美丽的北京》建筑画展佳作奖;油画《静静的筒子河》参加台北两岸美术交流展。在古建筑中丁谊对北京的角楼情有独钟,后来甚至索性画了角楼系列,《东方的太阳》中被迎着朝阳、金碧辉煌的角楼1991年油画《角楼春》评为优秀作品,并被北京市美协收藏;在新与旧,文明与现代化的较力中,建筑是这种力的鉴证。丁谊画了北京第一座立交桥、繁华的王府井商业街……它们见证了北京近三十年的发展。“北京的变化太大了,我的画笔已经跟不上它了”。2012年,他登上景山眺望北京,创作了《金秋》,由近及远,从故宫到远处繁华的国贸、CBD,正好呼应了梁思成先生所说的:“中国人民的首都北京,是一个极年老的旧城,却又是一个极年轻的新城。”
《金秋》2012年
我们经常谈论什么是艺术?艺术其实就是生活,是一艺术家的经历和体悟,丁谊的绘画从个人的成长经历与历史发展开始,虽然他大多是描绘的是静态景物,但其背后强烈的个人情绪却不言而明。这种大时代下小人物的悲凉之感一直持续到1992年,丁谊的绘画中出现了些平静、美好的温暖情感。九十年代初,丁谊结婚不久,妻子生下了女儿,怀孕中的妻子、女儿初学爬步也出现在了丁谊的绘画中。
世界变了,这种幸福感来得会不会太晚。1997年,香港回归,丁谊跑到长安街街头,绘制了《迎宾》,这时眼前的天安门也已经挥去了乌云。2005年,台湾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第一次访问大陆,这次会晤是国共两党建国后紧张关系的一次重要转折,丁谊画了《双飞(天坛)》,他说天坛上空的两只鸟所指代的就是国共两党,这一天就像金色的天空一样,让丁谊等了太久,它在秋天珊珊来迟。
《红枫》1993年
《找爸爸》 1994年
《双飞(天坛)》(年代未详)
《天安门夜景》(年代未详)
《迎宾》 1997
以风景暗喻自己的经历,以绘画明示所处的动荡社会的画路,这就是丁谊。身陷绝望岁月,绘画是他的赎救之道,也是他唯一的愉悦。如今,眼前这位儒雅且谨言慎行的老人年届已八十七岁,交谈过程中还是能感觉得到,现在虽生活静好,战争和历史给他个人留下的伤痕却从未愈合,他用这些画缅怀自己永逝的坎坷岁月。去年一整年的时间,丁谊说他没有画画,身体不太好,他一直在“跑医院”。今年,身体恢复的不错,虽然视力不如从前,但还是希望能把画笔拾起来。他说他热爱自然,如果有机会希望可以画一些与自然、农村相关的绘画。或许这些油画作品现在看来也陈旧和老派,他的一生在整个历史长河中也许显得微不足道,故事和所承载的记忆也终将在随着老人沙哑地讲述声中离我们远去,最终尘封于一个叫做历史的容器中。
《光景》(年代未详)
《前门写生》1983
《国子监的牌楼》(年代未详)
《看飞船》(年代未详)
《宫墙外》2000年
关于艺术家,
丁谊
1930年1月生,云南曲靖人。
1954年北京航空学院毕业,留校助教;
1959年调中央美术学院工作;
1983年入中国美术协会北京市美协。
2014年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
获奖及收藏
1991年油画《角楼春》评为优秀作品,为北京市美协收藏;
1992年油画《天安门广场》获《美丽的北京》建筑画展佳作奖,入选画册;油画《静静的筒子河》参加台北两岸美术交流展,入选画册;油画《角楼披雪》入选《美哉!北京!》画展,入选画册;
1995年油画《翱翔》获《爱祖国、爱北京》美展纪念奖,入选画册;着书稿《画室里的模特儿》个人艺术简历入选《中国现代美术家人名大词典》、《世界名人录》、《现代中日美术通鉴》、《中国民间名人录》等十五本辞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