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天柱·简介:
梁天柱(1919正月初六~2001/6/17)山东青岛平度市大泽山梁家庄子出生,因喜天柱山摩崖石刻,故自号“天柱山民”,更以“梁天柱”为其画名。
梁先生本为西医,出身医生世家,少年上私塾时就迷上画画,1940年与五兄梁玉楝合作在青岛平度路创办“大安医院”并任院长。1957年他42岁时调入青岛市北区医院,任外科主治医师。梁大夫一生行医,医德高尚。然,情之所钟,心之所弛,生之所好,身之所乐,尽在笔墨丹青之中。 早年纸张匮乏,他爱在处方笺上作画,方寸之间见天地,虽屡受批评,仍不改嗜好,后竟成大器。在处方笺上练出绝活,几十年笔耕不辍,梁大夫曾笑言用掉了几万张处方,因此后来提笔就上,从不打稿,从不重复,直接以焦墨画墨稿,不修不补,一笔贯底,一气呵成,梁天柱的画风大气磅礴,钢筋铁骨,浑厚拙朴,尤喜用褚石土黄石绿石青朱砂铁锈红深蓝褐色层层晕染,山水氤氲,高山流水知深蕴。
60岁始正式作画,80岁扬名天下,开创“梁家山水”独特一派。师承石涛、石溪、王蒙、黄宾虹等名家,他的山水画颇得黄宾虹艺术之精妙,却立志改革,形成了似黄宾虹,非黄宾虹的独特个人风格。 学诗于岛城名家王苍门下,画艺常请教于孙国枫、张朋等学者。 退休后的第2天,即离青外出,在两年的时间里,两度北上、七次南游,更以古稀之年西访敦煌,嗣后画风大变。
1980年春天,65岁的梁先生像一个虔诚的朝圣者开始向往以久的敦煌之行,飞天石窟壁画令梁先生激动地泪如雨下,他深受启发,认真学习,专心研磨,竟逗留半年有余,影响了他一生的绘画。那五代的大开大阖,隋唐的汪洋恣肆,宋的弥天舞蹈庞,使梁先生的内心深处发生了裂帛似的变化,他在宝窟发下宏愿:“一定要把敦煌辉煌的色彩和火焰般流动的线条纳入中国山水画,把宗教绘画的神秘,圣洁,热情引入中国山水画。”敦煌之行归来,从此开始了新的探索,他的画风大变,上了一个更高的层次,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出黄入唐,融水墨重彩于一炉,将敦煌艺术节奏,韵律,色彩都融入了山水创作中。
1989年天津杨柳青画社出版《梁天柱画集》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
1990年《江南》等13幅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成为建馆以来一次性收藏作品最多的画家。
1991年5月27日被破格聘请为中国画研究院第一位特约画家。
1993年中国画研究院、中国美术馆等在北京联合举办的“梁天柱山水画展”轰动美术界。被当代艺术大师张仃推为“继中国山水画家黄秋园、陈子庄之后,中国画界的又一重大发现”。
着名艺术评论家王鲁湘认为“天柱先生舍弃宋以来过于琐碎的皴法,把明清以来尤其是吴昌硕、齐白石的大写意花鸟中如枯藤屈铁的粗犷骨线大胆引入山水画,强化骨线中焦墨和浓墨的比重,以狂籀笔意画出山石结构,可以说,中国画史上还没有谁用过这么坚强,粗犷的笔墨来搭建中国画的钢筋铁骨。”
他的作品良多,世人争先收藏把玩,视若珍宝。 天柱老人一生耿直,豁达开朗,性情温和,淡泊名利。晚年以作画为最高快乐,辛勤耕耘一辈子,甘于寂寞,虽清茶淡饭不以为意,好音律,散淡人生,不为烦情俗事所累,童心处世,洒脱无忧。追忆往昔,音容尤在,他高贵的品格,传世的佳作留给后人无比珍贵的遗产。
父亲的画属于大家 已故画家梁天柱子女昨向市博物馆捐画,“今天是父亲节,也是我父亲去世两周年的祭日。我们遵从他老人家的遗愿,将他生前的作品捐献出来,以达成他老人家的心愿。”昨天上午,已故画家梁天柱的女儿梁菱娟、女婿梁平代表梁老的5个子女,将《饱将两耳听秋风》、《雪村》等10幅山水画交到了市博物馆馆长黄耀华的手中。
梁女士说,其父生前曾多次表达向国家捐画的意愿。他们此次捐献的10幅作品,是从父亲最后八年间创作的作品中精选出来的,一来为完成父亲的遗愿,二来希望能带动岛城其他一些艺术家的子女,也将先辈们留下的珍贵作品捐献出来,让这些精神、文化财富永留人间,发扬光大。“艺术不是私有财产,它应该属于整个国家。”梁女士深情地说。
黄耀华馆长表示,梁女士在这个非同寻常的日子捐画,独具寓意。博物馆承诺将认真收藏、保护这些艺术珍品,并会在适当的机会向更多的观众展示。博物馆同时特聘梁菱娟女士、梁平先生为“博物馆之友”。
梁天柱·相册
梁天柱·画像·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