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斛·简介:
号柏风,四川大竹县人,早年做过中、小学美术老师,1942年考入中央大学艺术系,受业于徐悲鸿、黄显之。1946年毕业后,在清华大学营建系任教。1951年调中央美术学院。六十年代,任中国画系人物科主任。
李斛自幼家境贫寒,1926年靠舅父接济人粱山屏锦铺南岩小学读书,1932年转至成都继续上中学。因自幼极好绘画,曾暗自投考成都艺专和东方美专,成绩优秀。后被舅父发觉,为就业考虑,强令其改读师范。1935年考入四川省立成都师范学校学习美术,课外则常为贫苦工农、挑夫、小贩等画像。学至中途曾因家庭经济困难一度辍学,当小学教师两年。1940年,成都师范毕业后,本想报考已迁到重庆的中央大学艺术系,由于长江涨水,江轮停航未能成行。于是以教学为业,先后在江津、梁平、万县等地中小学和万县师范学校教美术,并任万县民众教育馆艺术部主任。同时作画卖画,负担全家生活。
1942年,他如愿考入中央大学艺术系,在着名画家、美术教育家徐悲鸿、黄显之、吕斯百、傅抱石、谢稚柳等先生的指导下,刻苦钻研,成绩优秀,尤以素描、肖像画最为突出。在中大学习期间,青年李斛目睹了在外强侵略下旧中国人民的苦难,深知长期因循守旧只会给国家和民族带来落后和挨打的厄运,在大师们的指点下,立志用手中的画笔,冲破当时中国画坛一味抄袭古人、严重脱离现实生活的现状。他认为,要使中国画更好地表现现实生活,既要努力学习优秀传统技法,也要掌握国外绘画中有用的东西。对待自己民族的传统,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是错误的,但是拒绝西洋绘画的科学因素那种保守的、闭关自守的态度也是不对的。要敢于吸收西洋绘画的科学因素,只有兼收博取、通晓古今中外的美术、并把各种有益的因素很好地结合起来,融化在一起,才能创作出具有民族特点,又具有时代精神的新中国画。为了更好地反映现实,他探索着把中国传统的水墨技巧与西洋的绘画艺术相融汇,在艺术实践中大胆尝试,创作出既有民族特色又具有时代风貌的新中国画,逐步形成了他自己的独特风格。如1944年创作的《战火中的难民》、《中渡口担煤工人》等画,均参加了在重庆举办的全国美展,后者当时即被法国使馆买去。1946年,创作《嘉陵江纤夫》、《磨刀工人》、《赶车》等作品,并在重庆个人画展上展出,引起社会舆论的重视。对他革新中国画的尝试,徐悲鸿先生深表赞扬,在画展上欣然为之题词:“以中国纸墨用西洋画法写生,自中大艺术系迁蜀后始创之,李斛仁弟为其最成功者。”给予李斛以极大的鼓励。
1948年,李斛应徐悲鸿先生之召由四川来到北平,在清华大学营建系(建筑系的前身)任助教,深得梁思成先生的器重。1949年他创作国画《侦察》,参加第一次全国文代会美术展览,得到好评并获奖。1951年北平艺专改为中央美术学院,徐悲鸿先生任校长,李斛遂转至中央美院国画系,教授素描、创作课,兼授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装潢系素描课。1962年任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人物科主任,直至去世。
50年代及60年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文艺方针为文化艺术创造了宽松的环境,使李斛革新中国画的宏图大志得以施展。他在教学中努力实践革新中国画的教学方针,着重素描、速写、色彩等基础训练,教导学生不但要努力学习中国画的传统技法,而且要重视学习西洋素描、水彩等绘画中有益的东西。他认为“在学习传统技法的同时学习素描是能把基础打得更结实的”,同时指出“让国画系的同学学习素描、水彩,不是用西洋画宋代替中国画,而是为了更好地为中国画服务,是为了更好地学习和发扬传统。”他把学习西方科学的造型方法作为新中国画基础教学的重要部分,经常对学生进行“全程”教育,鼓励学生打好基础,广博修养。他教学的另一宗旨是走出校门,广泛接触人民群众。1955年他做了胃部切除手术,同时发现局部肝硬化,但他以身作则,经常带病带领学生到田园村头、工矿企业、建设工地……画速写、槁创作、讲画理、传技艺,为发展中国画事业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绘画人才。
在担负繁重的教学任务的同时,他创作发表了一批深有影响的作品,成为人们非常熟悉的、并深受人们喜爱的画家。1954年,他参加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美术采访,创作了《毛主席您是我们幸福生活的保证》、《工地探望》,均在1956年举行的第二届全国美展展出。1956年他画的人物肖像画《印度妇女像》,将中国传统的用笔用墨技法与西洋绘画中的造型。色彩技法融为一体,获得了极大地成功。该画和以后创作的《女民警》、《女司机》等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1958年为纪念关汉卿戏剧创作七百年,他创作了《关汉卿》,现为中国历史博物棺收藏,我国和前苏联均选印为纪念邮票。1964年创作的《齐白石老人像》,神情刻画十分成功,达到了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境界。此外,《广州起义》、《披红斗篷的老人》、《母亲》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经典作品,在继承和发展徐悲鸿、蒋兆和人物画创新之路的基础上,独具新的突破。在创作中,他反对自然主义的摹拟客观对象,主张通过画家主观意匠加工而达到艺术的真实。成为中国画改革的第二代重要画家。
李斛精湛的绘画艺术还突出地表现在他创作了大量别开生面的“夜景”山水画。在传统技法中,夜景山水画是极少看到的)因为夜景画困难在于不仅要在整体气氛中处理好空间层次,而且要展现复杂多变的光感效果。李斛巧妙地将中西绘画技法相结合,用中国笔墨表现祖国建设蒸蒸日上的壮观场面。像《武汉长江大桥桥墩工地夜景》(收藏于中国美术馆)、《十三陵水库工地夜景》(被选送社会主义国家造型艺术展览会展出)、《石景山钢铁厂》等作品,一反传统山水画“以白当黑”的手法,以人眼的真实感受为基础,运用黑白对比、冷暖对比的手法,描绘出夜中的景物在各种光线的照射、折射、反射下相映成辉的动人效果。被姚有多先生誉为“在当今中国画家中,只有他和宗其香两位是表现夜景最成功的画家。可以说,他们开辟了山水画的新的领域。”
70年代初,与李可染、关山月等国画大师同在北京饭店、民族饭店等地为涉外饭店、我国驻联合国代表团及驻意大利、黎巴嫩大使馆作画,先后创作出国画《三峡夜航》、《青山着意化为桥》(1973年送日本,意大利展出)、《傣寨风光》、《洗马图》及油画《长城》、《天山牧场》等,特别是夜景画《三峡夜航》的成功,使“文革”后期死气沉沉的画坛为之感叹振奋。在“四人帮”横行的日子里,李斛被列为“黑画家”,受到打击和迫害,他的《水上人家》等五幅作品在“黑画展”上展出,使他在精神上蒙受了极大的打击,于1975年11月去世,享年56岁。
李斛毕生为中国画的革新和美术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去世后,1977年中央美术学院在本院陈列馆举办了“李斛遗作展”,1979年中国美术馆和中央美术学院共同举办了“李斛遗作展”,1979年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李斛作品选》,1985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李斛画集》,1995年荣宝斋出版社出版了《荣宝斋画谱-人物部分(李斛绘)》,中国美协、北京市美协、中央美院、国际艺苑美术基金会、中国画研究院、徐悲鸿纪念馆共同举办了“李斛画展”,1997年荣宝斋出版社出版了《李斛速写精粹》。
李斛·作品欣赏
李斛《印度妇女》
李斛《关汉卿》
李斛《毛主席您是我们幸福的..》
李斛《母亲》
李斛《女民警》
李斛《磨刀人》
李斛《公社文工团员》
李斛·相册
李斛·画像·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