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宣林·简介:
相对画派创始人——薛宣林
江苏南京人。相对画派创始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国画院特聘画家、中国画学研究会副会长、南京薛宣林艺术馆馆长。就学于鲁迅美术学院、辽宁大学、沈阳炮兵学院。曾任哲学、美学讲师。1986年创立相对画派。出版艺术专着:《中国画观念更新与技法新探》(1989)、《论艺术之永恒》(1993)、《薛宣林艺术论》(2003)。发表重要论文若干,形成了系统艺术美学理论体系。开创了独特的相对画派(如真似幻)梦幻人体、海景、风景系列。2007年定居北京。重要艺术贡献:宣画(中国画)定义;艺术造型六要素(薛氏六法);发现美的三恒规律;美的本质;艺术创新的本质;艺术的起源;美术五大分类;画派的定义;相对画派等。
翻开人类社会的文明史,每个领域、每个时期都产生过具有重大影响的学术着作。 这些着作不仅给学术界提出了新的课题,更重要的是带给我们思维方式的革命和观念的更新。在新的思想观念的背后,往往站立着一位卓越的天才,他天才的创造改变了历史的面貌。
相对画派创始人—薛宣林就是这样一位勇于创新的开拓者。他为了专心研究艺术的创新,毅然离开部队院校讲师的职位,放弃副教授的晋升机会,在画院因编制限制无法接收的情况下,走上职业画家之路。部队院校的培养造就了他职业军人热爱祖国、一往无前的品格;哲学的思维武装了他的头脑,他善于独立思考,敢于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并且敢于打破思想领域陈旧观念、僵化教条向已有的权威挑战。他首次提出中国绘画新的“薛氏六法”造型观念等系统理论观点,力图打破千百年来谢赫“六法”在宣画即中国画创作的统治地位,把画家、理论家从传统的艺术思想及造型观念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以求观念更新,创造新的传统。实现宣画即传统中国画走向现代、走向世界。他的艺术创新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中华民族绘画的发展,为古老的民族绘画艺术生命注入生机与活力,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989年薛宣林就出版了第一本学术专着《中国画观念更新与技法新探》,为后来出版《薛宣林艺术论》打下了基础。三年之后进入了90年代,中国画坛有人在此基础上喊出“笔墨等于零”的口号,在美术界引发强烈的反响,并开始了广泛的论辨。这一有趣的雷同现象,正如培根在《新工具》一书中,首次提出“人的知识和人的力量合而为一”,“达到人的力量地道路和达到人的知识的道路是紧挨着的,而且几乎是一样的”。这两句话被后人概括为“知识就是力量”的情况完全相同。那句“笔墨等于零”的口号,正是来源于薛宣林1989年出版的专业着作《中国画观念更新与技法新探》中首次提出的“非笔墨”论学术观点——“无笔本身即是笔,也不存在所谓无笔”。“造成无笔错误观念的本身还在于未能把‘笔’和‘笔法’区别开来”。“ 最重视的往往不是艺术形式上的各种材料工具因素,应重视作品自身所采用的独特的造型观念以及独特的表现形式。注重隐藏在作品中赖以感染观赏者的美感或‘灵魂’。” “色彩从单一的墨和国画颜料中走出(详见《中国画观念更新与技法新探》第52页“ 由此看来,正是由于薛宣林以大无畏的气概首次给学术界提出了新的课题并引发了持续不断的学术争鸣。
薛宣林的艺术思想集中体现于2003年由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学术专着《薛宣林艺术论》中。其汇集了1989年由沈阳出版社出版的学术专着《中国画观念更新与技法新探》、1993年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学术专着《论艺术之永恒》中的艺术美学理论思想。书中系统地阐述了宣画即中国画观念的更新,对“谢赫六法”进行了革新、补充和完善。他首次提出系统理论观点:宣画(中国画)新的“六法”(薛氏六法);宣画替代中国画,为中国绘画艺术进行了科学的命名及定义:宣画——用颜料在宣纸、宣绢上的绘画。是东方绘画艺术的主要形式等造型观念以及发现总结出艺术创新中“美的三恒规律“等。他所倡导的现代审美倾向,颠覆了笔墨、章法;并对流派、画派进行了科学的定义。对中国绘画艺术的多元化发展与全面创新提供了理论依据;他所主张的艺术美学思想观念中的创新思想,对促进中国绘画的多元化、现代化、全球化更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他所提出的 “最原始的绘画是语言,艺术起源于人类语言意识。”的学说,对恩格斯的“艺术起源于劳动”作了修正。对原始美术的研究颇具启发意义。
薛宣林经过20多年的探索与创造,形成了完整的艺术美学理论思想体系。《薛宣林艺术论》总结了长期艺术实践对理论的印证,完善了“相对画派”。他选择了一种展望新世纪的抽象与具象的并合;相对画派——“如真似幻”、 “相对和谐”的艺术形式,在有限的画面上表现出无限的宇宙空间以及对永恒美的遐想。从薛宣林每一幅作品中我们都能谛听到他对人类生命灵魂深处激情的讴歌和超然于人性之外的宇宙境界。他的开拓创新的进取意识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正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具体表现,也正是薛宣林艺术的价值之所在。
《薛宣林艺术论》是中国美术史上第一本与传统的审美观念、技法体系相对立、并以全面开创新的艺术理论、技法、流派为目的的学术专着。填补了中国乃至世界美术史的空白。薛宣林的艺术美学思想在中国美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为宣画即传统中国画的改革创新提供了理论依据。为学术界提供了研究的课题。
进入21世纪,文化创新的问题得到了国家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宣画即传统中国画的创新再度以学术的方式被美术界提了出来,创新传统与继承传统不再是相对立的矛盾,文化艺术创新成为普遍的共识,如何进行真正的艺术创新?如何形成艺术流派?艺术家职业精神如何体现?等等学术课题摆在了中国当代画家的面前。画家们急于创立画派,纷纷打出以中国的地域所命名的画派旗号,薛宣林认为其已进入了“零”的误区, 因为,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否定之否定理论来评判当前的全国地域画派的结论也为零。即每一个省、市、地区都是画派就等于是没有画派。这是有一般哲学常识的人都知道的道理。他断言:“地域画派等于零!”并引发了全国范围的学术争议。
薛宣林早在十几年前就在学术专着《中国画观念更新与技法新探》一书中对流派或画派进行了科学的定义:“真正意义上的画派不仅仅是一个群体,还应具备以下几个前提或条件:第一,流派是指独特的艺术观念,艺术主张并形成自己与众不同的思想体系。第二,流派是指在艺术观念相同的前提下形成风格相近、技法相近的艺术形式。流派不能仅从门派、技法、表现对象上的相同去划分,根本应在于造型观念的相同或相似。单一的技法,对象相近,而观念于其他人或前人并不两样者,不可称其为新流派的形成,而只能说风格,学派有别。中国绘画历史上,除了“文人画派”、“学院派”可以称得上画派,其他的所谓的画派,实际上都是由师徒、弟子、地域关系所形成的门派,而不是真正学术意义上所讲的画派。第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群体,同时具备上述三个前提或条件,才能称其为流派或画派。比如:抽象派的创始人康定斯基、立体派的创始人毕加索、超现实派的达利等等。”“全部的绘画历史,就是造型观念及由此而决定的的绘画艺术形式美感的变化发展史。一切画种、流派风格的形成,首先,就是造型观念的形成。一切绘画艺术形式美感的变化和更新,首先则取决于造型观念的变化和更新。”
2006年新年刚过,薛宣林就在中国画坛掀起一股旋风。中国行业重要核心报刊《美术报》2006-1-14日权威专家配编者按发表了薛宣林的一组评论文章《论艺术创新的本质》、《不能制造当代艺术垃圾》、颠覆了整个中国美术界与收藏者的审美习惯和关注方式,“艺术垃圾6条标准”已成为行业的指南。全国各大专业报刊媒体纷纷转载,《中国书法导报》2006-2-22日题为《吾辈岂能制造当代艺术垃圾》配编者按转发、《羲之书画报》2006-2-24日题为《我们要美的创造 不要艺术垃圾》转发全文;《雅昌艺术网》、《中国美术网》等等全文转载, 2006-1-21日《美术报》集中刊发了薛宣林的美学理论文章《艺术起源于人类的语言意识》、《原始绘画语言符号及美术的分类》、《原始绘画语言符号与现代美术的主要区别》在美学研究领域提出了新的课题。2006-3-17《羲之书画报》配编者按刊发《中国的地域画派等于零》在全国范围引起了强烈反响。《美术报》于2006-4-8和2006-4-15分上下两期, 连续刊发了薛宣林《谈中国画的最佳投资》再次引发了艺术界、收藏界、投资界等相关媒体和互联网的广泛关注及转载。2006-7-22日《美术报》配编者按刊发了薛宣林《宣画替代中国画》让民族绘画艺术全面国际化的学术研究理论文章,又一次掀起全国范围的为传统中国画重新科学命名定义的大讨论,将“薛宣林现象”推向高潮。引起了全国文化界的一致高度重视。
薛宣林·相册
薛宣林·画像·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