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西里·弗拉基米洛维奇·普基廖夫(1832~1890),俄罗斯十九世纪最有声望的风俗画家。普基廖夫主要从事风俗画创作,画作内容为家庭中社会和道德方面的题材,有时,也涉及乡村生活中农业方面的题材。他是1860年代俄罗斯艺术家的典型代表,是一位专注于俄罗斯家庭道德和妇女权利等尖锐社会问题的大师。在俄罗斯的艺术史上留下了光辉但短暂的痕迹。
【作者】瓦西里·弗拉基米洛维奇·普基廖夫
【规格】173cm×136.5cm,布面油画
【年代】1862年
【收藏地】特列恰科夫美术博物馆
这幅画问世时,就遭到了官僚贵族的批判,一方面是因为画中人物与真人大小等同,这种情况一般只允许出现在历史画中;另一方面是因为这幅画的内容揭露了当时制度的丑恶,刺痛了当不少贵族的内心。
画面暗沉,粗略一看还有些庄严。画面左侧的神父佝偻着背,手持经书,似乎在低声询问新娘是否愿意,并把戒指递出。那位年轻的新娘身穿洁白精致的婚纱,她的右手无力的托着蜡烛,光洁年轻的脸庞垂头蹙眉着,双眼早已红肿,明显已经不止一次为自己的命运而流泪,但她还是将左手向前伸出,准备带上神父递来的戒指。
神父与少女中间,那位老得如少女祖父一般的就是少女的新郎,新郎衣冠得体,右手插兜,左手拿着一只蜡烛,他目光斜视,神情傲慢的看向新娘。新郎的脸部特写可以看出一丝得意,似乎在幻想着新婚之夜,幻想着婚后的美好生活。
周围的宾客表情各异,面画最右侧的年轻男子,就是画家普基廖夫本人,他双手交叉,正藐视,谴责的看着这幕老夫少妻的丑剧。整幅画,画面干净,手法写实,人物刻画细致,普基廖夫用暖色调来衬托着冰冷的畸形婚姻,也算是一种嘲讽吧。
有趣的是,在画面的背景处,画家画了一群参加婚礼的人们。右半边显然尽是些与新郎有同样地位的“亲属”,这些形象十分可憎。而左边的背景处,却画了与右边截然不同的两个年轻人,其中一个双手交叠于胸前,目光严峻,审视着这幕丑剧。这就是画家自己。普基寥夫取意大利画家的传统而变通之,把自己的肖像纳入画中,并对画上的事件表现出一种姿态,以显示艺术家的愤懑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