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的玉器,从风格和类型上看,应属于一期,唐代是主体,隋和五代是前奏和余波。隋代的玉雕风格基本上接近前代的风格和雕刻手法,至隋文帝开皇九年灭陈之后开始出现变化,略有一些新的动向、新的尝试,但由于地方不同,风格和手法也就各有特点,尚未形成完整的统一的样式,而隋朝已匆匆夭亡。对下一时代唐代来说,确实起到了酝酿和发展的作用。
唐代国力最为雄厚,疆域远及西域,与波斯、天竺接触频繁,经济文化得到充分交流,文学艺术吸取了外来营养,在传统基础上又出现了蓬勃发展的生机,取得了空前辉煌的成就。唐代玉雕着重向写实方向发展,彻底摆脱了汉代残存的商周以来古拙遗风的程式化、图案化的影响,与同期的绘画雕塑艺术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艺术水平大大提高,是汉以后中国古代艺术雕琢史上发展的又一个高峰。
晚唐至五代十国时期,中国再度出现分裂,战乱频频,民不聊生,社会经济严重萧条,玉文化也受到极大的影响。现今出土明确为五代十国的玉器少之又少。
隋代
隋朝历史很短,不足40年,但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朝代。在玉雕史上,隋代玉器工艺不曾有什么独特的建树,却为一个新的玉器时代拉开了序幕。隋代玉器情况在数十年前并不为人所知,随着考古发掘的深入发展而渐为人们所了解。现在的研究资料说明,其玉器的品种此前已见的绝大多数消失,所能见者有新出现的玉铲形佩、玉双股钗、玉嵌金口杯和玉兔等近十种。所见玉杯,圈足矮圆形,在口沿嵌有金箍一圈,是迄今所见金玉合作的最早实用器皿之一。已有或新出现的玉器,其用料和局部结构形式等方面有很大的不同。值得注意的是,这时玉器虽品种和数量不多,但均用优质青白和田玉制作,这与战国以前和魏晋南北朝玉器用料较杂、使用优质和田玉较少的情况呈鲜明对比。
隋代玉器的种类:装饰品有钗、璜、珠、戒指、笄、龙首饰等;礼器有琮、函;日用器有盏、金口玉盏;其他有猪、兔、龙首等。造型以几何形状为主,材质则以玉为主,辅以玛瑙、玉髓、绿松石、蛋白石、水晶、紫晶、琥珀等。琢磨技艺较精细规整,盏很精密。动物形象为圆雕,刀法简练风格粗放。其代表作如1957年陕西省西安市李静训墓出土的著名的镶金边白玉杯。这件玉杯质地呈白色半透明状,用珍贵的和田白玉雕成。杯口作八棱花瓣状,杯腹外满饰阴线浮雕卷草纹,底有椭圆形圈足。八瓣花状造型和卷草纹饰原为典型的中亚题材,这时已被唐代工匠加以吸收改造后广泛地应用在器物的装饰上。
五代
历史上“五代”,实际上包括五代十国,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以及前蜀、后蜀、吴、楚、闽、吴越、南汉、北汉、南平、南唐十国。五代的玉石形制与文字内容皆与唐代相似。
五代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时间短、处于动乱的时期,此期玉器与其他动乱朝代一样,也进入一次衰败期。但局部的小王国之中仍有或多或少的玉器发现,其中重要的有南京市发现的南唐二陵出土玉器、四川省成都市前蜀国国主王建墓出土的玉器等。所见有玉龙纹带一条、玉飞天纹残器、玉哀册和玉成组佩等。其中一块玉龙纹带背面用阴刻铭文记述了它的制作情况,对玉器的断代、玉带的发展演变史的研究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玉飞天纹残器为迄今所知最早以飞天形象琢饰在玉器上的出土实物。数十件玉哀册不仅是当时重要文字资料实物,而且阴刻铭文上有填金,数量颇多,为今天存世的最早在墓中发现者,对当时历史和文字形体的研究尤为珍贵难得,在玉器发展史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唐代
唐高祖李渊建立的唐朝是政治统一经济繁荣的强大帝国。多种物质文化如陶瓷器、金银器、铜镜、璧画等,均极为昌盛。玉器也得到较大的发展,装饰品造型多样,特别是佛教文化内容的玉器以崭新的面貌独放异彩。唐代玉器的显著成就,代表了中国封建社会中期玉文化发展的最高峰。受到波斯文化的影响,隋唐玉器上出现了一些新的造型和图案。佛教题材玉器有飞天,肖生玉中有立人、双鹿、寿带、凤等,都受到当代绘画与雕塑艺术的影响。此时玉器加工技艺已趋成熟,简练遒劲,突出形象的精神和气韵,颇有浪漫主义色彩。尤其是立体肖生形象的肌肉转折处理能收到天然得体的良好效果。在这个时期已普遍采用产自西域的和田玉,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西方玉属”。和田玉温润晶莹的特性在各种玉雕人像、动物造像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从而使形象美与玉材美和谐地融合为一体,提高了玉器的艺术性和鉴赏性。隋至盛唐玉器,不论是简练还是精琢,其处理都恰到好处,均可达到气韵生动的艺术境界。
1.唐代玉雕的品种
唐代玉器的品种式样几乎是全新的。即使名称仍如前期,但形式也是各不相同,作用也较单纯。多数与实用和佩戴有关。汉魏时期曾有回光返照的礼器和盛极一时的葬玉几乎已经消失。所见者有玉簪(或玉簪头)、玉梳(或玉梳背)、玉镯、玉带板、玉人神仙佛以及玉杯等实用器具。
玉簪
玉簪自新石器时期出现就一直不断,但隋代以前皆为单股形,自唐代始,除隋代始见的双股钗和最早出现的单股钗仍制作使用外,又新出现一种簪头部分为玉制、宽薄片状、簪身为金银质的复合式簪。这类簪因年代久远,故今所见多只剩簪头,而金银等金属簪身多已脱落无存。
玉梳
始见于殷商,此后各代均有所见,唯早期多呈圆首圭形或长方形,及至唐代。这一形式已消失,新出现的有半月形的玉梳。这种玉梳也有两种,一是整体都由玉器制作,半圆形,上端为梳柄,下端为梳齿,整体用一块玉制成,它与前期玉梳相比,梳齿加宽并变短,从而更方便使用。另一种玉梳与前述玉簪相同,即一部分为玉质,另一部分为金银等金属,玉作梳柄(或梳背),金属作梳齿但多已无存。唐代玉镯很罕见,一对出土的玉镯,由三段玉呈扁弧形(或璜形),再用黄金包嵌为镯。
玉带
据文献记载,玉带之用始自南北朝,但早期所见的遗品只有前述陕西北朝时墓葬出土的一件。及至唐代,玉带之用十分普遍,凡二品以上官员皆可使用,并以其带板件数的多少、其上纹饰的差异等,分别代表不同的官阶品位和文武任职。其中帝王为最上等,多以龙纹为饰,且一般带板件数最多。唐代出土玉带上的“革程”即皮质带已腐朽无存,今所见均为玉带上嵌缀的带板,数量相当可观,仅陕西省西安市何家村一处窖藏中就发现数套。从当时玉带板制品看,在一条玉带之上,带板确有大小件数之别和纹饰的不同,最多者达15件套,形式有扁平状的长方形、半月形和圆首圭形三种。器上纹饰有龙纹、花果纹、动物纹、人物纹等。在人物纹中又以所谓“胡人纹”最多。其带板多以背面的若干对隧孔与“革程”结扎,亦见用铆钉通过正背对穿孔直接与皮带钉插加固。
实用器皿
有玉杯、玉勺、玉盘、玉盒和玉罐等。其中以玉杯最多且形式新颖多变,常见莲花式、云形、椭圆形、瓜果形等。
人物鸟兽
其形式之多为前所未见,有宽衣宽袖的文人士大夫、头戴乌纱帽的官吏、衣着华丽美妙的仙女、长髯无冠的老人或道士,“胡人”和具有浓厚佛教色彩的飞天等。其中以唐代独有的“胡人”最引人注目。其形态具有动感,作无冠卷发,深目高鼻,穿紧身窄袖长衣,足着长筒靴,或翩跹起舞,或手执珍奇异宝作跪地敬献状,或弹击各式乐器状,或玩耍动物和演杂技状。它反映了当时中国与西域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的繁荣昌盛的景象。唐代玉器上的动物造型也突然增多。
2.纹饰
唐以前玉雕所用各类纹饰基本为几何型与人物动物型,但没有植物型,如花草、花鸟、树木等。唐代玉器在装饰纹饰上,又开了一个先河,即花朵纹与花鸟纹的初现。花朵纹的造型可分为两类:其一为俯视形,十分丰满;其二为侧视形,有立体感。花朵纹的构图特点是,满密匀布,不留空隙。花朵纹的形式结构是,多瓣花,有花蕊,周围有叶纹,纹饰的细部结构,用短阴线刻划,线条细密有序,层次分明。唐代玉器上的植物纹图,首次以写实而又具体的形式在玉器上展现,并与上述的动物纹相似,具有某种含义。常见的有蔓草、缠枝莲、牡丹、石榴和葡萄等花果。它们或单独组纹饰器,或与其他动物复合组图。唐代花果植物在玉器上首次出现是当时玉器的创举,为其后玉器纹式的多姿多彩提供了更为开阔的自然景物纹而载入玉器发展史册。
历代玉器中的云纹,对照自然云彩的样式,可分为堆云形、流云形和朵云形。唐代玉器的纹饰基本为云纹,但又可分为两种:标准形与变体形。标准形云纹,造型是上端似三瓣花形,下部连接一条带形“花托”。这种云朵又似棵棵灵芝草。变体云纹则用古典与浪漫相结合的手法,赋予云纹以生命活力,把云纹视为万瑞的象征。创造出种种前所未见的形式造型,极其飘逸,极为清奇。唐代玉云纹是所有古代玉器云纹中最优美、最生动的形式,它把古代玉器云纹的审美意趣发展到了极点。唐代的变体形云纹,在五代和宋代云纹中仍有继承,在明清玉器上的流云形云纹,应是这种云纹的承袭与发展。
3.工艺
器物以片雕与圆雕为主。纹饰雕刻主要是阴线刻与浅浮雕两类。阴线刻的线纹特点是繁密直线与曲线共用。浅浮雕工艺,以玉带板纹饰为代表,其方法是:先雕出形象轮廓,然后在其上加刻细阴线完成造型。浅浮雕的高度,一般在0.1到0.3厘米之间。圆雕造型的刀法,简洁圆润,风格大方。唐代玉器的制作和刻纹的表现手法在局部也有很大的发展变化,局部细纹法尤为突出,如所饰阴线,用一道砣纹完成者多,为平行或放射短条状,细密而富有时代特征。给人一种近观景物之效果感,凡植物的花叶脉络、动物的毛发、人物的衣纹等皆一目了然。如玉杯制作,其雕工精巧,杯壁虽作处理,仍然很薄,花瓣棱线折角分明,曲线流畅,腹上以较宽的斜阴线刻画的卷草纹,产生了浅浮雕般的效果。这种似凸实凹的表现手法,改变了以往的玉雕技法,为其后中国玉器浮雕、立雕花草的技法,奠定了技术基础。再如云纹,至此均以花朵状表现,并由尖长尾附于花朵状云之后部。四周从正面到背面向外斜坡而下,结果是正面的面积小,背面的面积大,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