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歌》晨报记者 詹 皓
海派玉雕代表人物翟倚卫的作品《四季歌》6月5日将在北京保利春拍上拍,这是一套2015年获“玉龙奖”金奖的作品。翟倚卫在谈到当代玉雕一直未能引起世人重视的原因时指出,很多人只是把玉当作一种稀罕的材质,而大多数人对玉雕的认识还停留在清代。
新作充满戏剧性和反差感
作品《四季歌》里,翟倚卫用四季花卉作为主体女性形象的陪衬,女性形象有古装也有现代装束,她们在演奏四种乐器——钢琴、小提琴、古琴、琵琶,画面上隐隐透出一种不确定性。
套牌背面的诗词,表达的情绪有高涨也有低落,而且和正面女性形象所表达的情绪相反。另外,每一首诗词所用的字体,是行书和仿宋体组合,形成反差。翟倚卫说,通过画面人物和诗词情绪的反差,以及背面印刷体和手书体的反差,他想表达一种冲突感和戏剧性。
玉雕的文化附加值被忽略
翟倚卫的玉雕以创新闻名,传统玉雕不涉及的题材和内容,都被他恰到好处地植入创作。在他的理想中,当代玉雕应该将人们从对玉雕的偏见中解放出来。
多年来,当代玉雕虽然也在拍场屡屡亮相,却一直没有获得更大范围的关注,也没有取得太大的市场反响,翟倚卫认为,原因在于人们对玉雕的认识有偏差,多年来一直只强调玉器材质的珍贵,而对其文化附加值引导不够,不像紫砂壶那样有名人效应。
翟倚卫指出,中国古代玉雕一直尚工,所谓“玉不琢不成器”,人们总是把玉当作一种器来看待,重视它的材质、吉祥寓意和把玩功能。古代由于玉石材质珍罕,玉器主要为皇家所有,被赋予了政权的象征意义,再好的玉雕艺人也不会在玉器上落款。中国玉雕出现生活化的狩猎、风光的图案,到辽金时代才有。到了明末,陆子冈创造了玉牌这种形式,将文人画植入玉雕,这才将玉雕提升到一个文化层面。
当年翟倚卫在玉雕厂工作的时候,大家还不知道什么叫“子冈牌”,如今,翟倚卫以创作海派的子冈牌而著称。他说,自己要把陆子冈的艺术精神传承、发扬下去,将中国文人画的意境植入玉牌,在玉牌中加入现代的表现手法,所谓“东韵西施”,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呈现中国人特有的思维和审美。
有时候翟倚卫会听到这样的建议:“你刻个动物玉牌吧,会好卖的。”翟倚卫说,刻个动物玉牌实在太容易了,但这种程式化的图案是老祖宗发明的,如果我们今天不能超越的话,会很难为情,对不起老祖宗。翟倚卫说,自己就是要用现代的美术理念植入传统玉雕,提高其艺术附加值。
海派玉雕只为“抛砖引玉”
同济大学与大英博物馆曾举办文化交流活动,大英博物馆的专家到翟倚卫工作室参观,称没想到中国当代玉雕发展得这么好,提出要把中国当代玉雕作为馆藏,而中国的博物馆至今都没有一家收藏当代玉雕的。
对此,翟倚卫有着自己的思考。他认为,中国历史悠久,但近一两百年来的波折,令中国文化很难取得自信,反而充满了文化焦虑感。
翟倚卫表示,自己的海派玉雕创新只是“抛砖引玉”,希望更多的人一起加入到文化思考和创新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