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除了公认的四大发明,文学、书画、音乐、戏剧、建筑和雕塑等,都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尤其是出现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的玉石文化,更以其独一无二的中国气象,影响和重构了整个人类的审美观! 谈到中国的玉壶文化,从造型来说,它是一种壶文化;从材质来讲,它是一种玉文化。它的物理价值主要还是通过玉石来表现的。在秦汉以前的中国古典时代,玉石更多是以礼器的形式出现,用来宣扬儒家正统文化,维持封建礼教秩序的工具。譬如人们熟知的关于“和氏璧”的著名历史典故“完璧归赵”,当时还仅仅停留在珍宝收藏阶段。秦始皇扫平六国,一统天下后,为彰显自己的文治武功,特命用玉石制作万世一系的传国玉玺,玉石从此伴随着至高无上的王权,被罩上了一层神秘的光环。另外,我们经常在帝王影视剧中看到大臣上朝时分列两班,身佩玉带,手持玉笏的情景,都从侧面说明了玉石在当时已经成为了特定身份的象征。
玉壶
其实,自从上古女娲补天用五彩石的传说开始,玉石和人之间就逐渐合二为一,甚至达至天人感应的境界,这符合道家的天人学说。清初文学家曹雪芹在他的《红楼梦》里就赋予贾宝玉为“通灵宝玉”在人间的化身,称赞他品性高洁,没有一丝秽气。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面对异族侵略,始终践行着一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高华君子风范。
唐朝是佛道共存,以佛立国的时代,玉壶也不免带有浓厚的佛教色彩。作为玉石文化的一种外在形制,玉壶在唐代的出现不是历史的偶然。众所周知,在中国历史上,唐朝是以它开放繁荣的盛唐气象而著称于世的。当年武则天以周代唐,为了维护自己“女主”政权的合法性,不得不披上佛家的宗教外衣。而佛教相对于等级森严的儒家礼教来说显得不那么死气沉沉,而且更具有民间基础,这无疑会促成开放社会风气的形成。反映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就是女性体态以丰满圆润为美,衣饰崇尚宽袍长裾。据说洛阳龙门石窟大佛就是以武则天为原型塑造的,呈现出线条柔美、神采丰逸、姿容圆润的艺术特色,而玉壶则很好地契合了这一趋势。因此,它也就具有了与生俱来的包容气质。
说到玉壶,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诗云:“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里,我们看到作为诗人的王昌龄在送别好友时,表达了以一片赤诚之心相待的真挚情谊。“冰心”配“玉壶”,更加形象地说明了“玉壶”所蕴含的高贵的人格特质。也许是某种巧合吧,现代科学发现,玉石外表给人晶莹剔透,温润细腻,平易近人的感觉,而且它自身具有一些对人体有调理功效的元素。也就是说,当欣赏者把玩玉壶时,它本身的元素会慢慢渗透进人体肌肤,从而起到一定的保健作用。
如果能淘到或购得真正的玉壶,当然是件好事。曾经有个生意场上的成功人士因为在拍卖行拍得寿山玉的玉壶,但他认为付出的代价足以够得上和田玉,心中懊恼万分。为了排解心中抑郁,他特地到寺院问禅。高僧告诉他,虽说黄金有价玉无价,无论是寿山玉还是和田玉,施主都买的起,又何必执着于器物上的差别而让自己的心被蒙蔽呢?禅宗有言:无心即无佛,有心即觉悟。如果能通过玉壶来求得心灵上的圆满与宁静,它是什么做的又有什么关系呢?
玉壶收藏者除了要关注玉质的来源,更多的要关注玉壶的形制、纹理、色调和铭文等附着在其上的文化给人来来的愉悦感,这些似乎要更加重要些。希望收藏同仁们能在欣赏玉壶等玉器中,都会在心底有一种面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人类精心雕琢而对人文精美艺术特色的由衷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