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玉籽料沁的形状是自然形成的。外源物质突破玉的皮壳,经玉质疏松的地方或玉的绺裂,沿毛细状渗透四处,聚集和停留在透闪石细晶纤维的空隙之间,从而改变了玉原来的色泽。在上篇我们讲了六种和田玉籽料的沁料的形状分类,接下来,我们再讲十种。
和田玉把件
7.绺裂形:以绺裂为通道,外源物质深处玉肌,在绺裂两侧形成强烈的沁变,并能顺绺裂通道向两边发散。
8.靠接形:沁色浓重之处在皮壳的某一次,外源物质靠近或接触此处,侵入皮壳.沁色也经此处向玉质内部伸展.靠接点上往往会受到腐蚀而向里而凹下,并沉积一些外源物质和土颗粒等。
9.混沌形:水坑沁常是混沌形,玉肌普遍受沁,比较均匀.虽然玉件着底的地方会出现沁色加重现象,但整体看来,不易钙化,沁色较匀,美丽通透(常称熟坑)。
10.架空形:玉件停留在架空状态,或两头受沁,或中间受沁,沁色分布不均匀,玉质时变时好。
11.凝聚形:沁色如朵云,凝在一处,好的玉质易呈现凝聚形。
12.散沙形:沁变分布在皮壳上,如同散沙。
13.走纹形:沁色沿纹路行走,如牛毛纹,柳叶纹,流泥纹,蟹爪纹等。
14.花斑纹:沁色呈现斑块状。
15.卷毛形:沁色深入玉肌,如同卷毛,有盘肠形,曲张形等。
16.结垢形:皮壳上结上一层土垢,钙镁皮垢,绣铁锈铜,但不能蜜封整个玉件。
17.蒙皮形:玉件的外部蒙上一层灰皮,但不厚,内部玉质仍然完好,灯光下透亮.表皮有腐蚀麻面现象。
18.半沁形:玉件一半受沁很重,一半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