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联璜是山西史前玉器的一个显著特色,它是由两个以上的璜形玉片围成一圈组合成璧的形状,如果是两片合成一个圆,就叫二联璜, 如果是三片四片拼成一个圈,就叫三联璜、四联璜,以此类推。这些东西即可单独使用,也可以相连接成联璧。
和田玉挂件
正在广州艺术博物院展出的“千年玉韵,美成在久——山西出土玉器精品展”,将在今后三个月的时间里将山西博物院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收藏的134件组先秦时代的玉器展现在广州观众的面前。
这些文物纵贯新石器时代晚期、商代和两周时期,涵盖了礼仪玉、佩饰玉、丧葬玉、赏玩玉各个品类,其中绝大部分是近年来的考古新发现,是首次走出山西向公众展出。
展览开幕前日,随展品一同来到广州的山西省考古研究所马金花研究员告诉信息时报记者,这些展品不仅年代高古、做工精美,更重要的是蕴含了极为丰富的文化信息,对研究华夏文化与上古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山西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特殊的地理环境与丰富的自然资源使其成为中国北方重要的文化枢纽,孕育了特殊的历史文化积淀。石器时代,古代山西优越的生态环境吸引了古人类在此生息繁衍,耕作养殖,开启了古代中国的文明曙光。两周时期,800余年晋与三晋历史,演绎出兼容并包而自成一家的晋文化。
此次展览中的文物来自山西芮城清凉寺墓地、山西侯马羊舌墓地、山西曲沃晋侯墓地、山西太原赵卿墓、山西长治分水岭战国墓地等近年来的考古发现,想看懂它们,观众朋友们可要事先做点功课哟!
功课一:玉是礼的载体——为什么晋侯墓里的玉器还不如他夫人的精美?
周武王死,成王年幼,周公摄政。成王与其弟叔虞游戏,将一片桐叶封给叔虞。周公听说了这件事,告诉成王说:“君无戏言”,并且让成王将唐地封给了叔虞,称作“唐叔虞”。古音“桐”与“唐”相同,这大概是以桐叶封唐国的原因。叔虞死后,他的儿子改唐国为晋国。晋国是春秋五霸之一,曾经强盛一时,但最后被赵、魏、韩三家瓜分,然后时间轴这个进度条就拉进到战国时代了。
山西曲沃埋葬着19位晋国的君主和他们的夫人,这些墓葬由北京大学考古研究所与山西博物院联合发掘,历时10年,成果极为丰富。曲沃晋侯墓地出土的玉器,从西周到春秋早期,形成了非常完整的系列。有趣的是,大多数精美的玉器,均出自几位晋侯夫人之墓,而次夫人墓中的玉器,更是比夫人墓中的玉器还要精美。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周是一个非常讲究“礼”与等级的时代,于是国君佩戴的礼玉是有一定标准制度的,所以看起来有些单调,反不如夫人们所用的玩器,异样地体现出趣味和生机,这一点,以前从商代的妇好墓中也可以看出来。
马金花研究员介绍说,古文字“礼”的本义就是“以玉事神”,礼器是用来明贵贱、定身份的标志性器物,它们所表现的族权、神权、军权三权一体化是王权的雏形。它们代表了中国传统“礼”和“礼制”的初期形态,这是中国历史、文化史有别于西方历史、文化史的一大特色。
功课二:文化交流史——和田玉在商代就进入了中原吗?
站在展厅入口处,一些观众可能会有些失望——新石器时代的一些玉斧、玉钺看起来也不比石头润泽美丽多少,例如庙底沟二期(仰韶文化向龙山文化过渡时期的遗存,大约在公元前3300年左右)的那个玉斧和那个六边形的臂饰,玉质看上去就不见得高明。可是走到商代(公元前16~前11世纪)的那些玉器面前,就会明显发现玉质变得莹泽温润了。山西不是玉料稀缺吗?难道是一千年的时间里地质变化,山西玉质变好了?
其实,那些材质优美的,是来自新疆和田玉。
别觉得惊讶,1976年在河南安阳发掘的殷墟妇好墓中出土的玉器里就以新疆青玉为主,证明了当时文化交流的地域之宽广,而江西出土的这些商代玉器也同样证明了这一点。甚至,被这些玉器所证明的文化交流的时间还要更早出很多。在这次展览中,我们可以看到上世纪70-90年代发现的山西芮城清凉寺墓地出土玉器,这是一批史前时期的玉器,当时各地的文化面貌千差万别,但是从黄河到长江流域,甚至北起大漠、南达岭南,都有玉器发现。中原地区作为史前时期的文化中心之一,周边各种文化因素和理念就在这里汇聚,所以清凉寺出土玉器与周边文化存在诸多联系,彼此有文化共同点。
马金花举例说,例如,晋南地区不同时代墓地中都出土了具有湖北天门市石家河文化因素的玉器,可以证明庙底沟二期时两地早已有了文化往来。清凉寺墓地所出土的两件中原地区年代最早的玉琮代表了太湖流域良渚文化对中原地区的传播。清凉寺出土的四牙璧、方形璧以及镶嵌绿松石的复合璧与黄河下游地区的大汶口、龙山文化有着一定的关联。另一件梳形玉饰的形制与工艺都很接近东北的红山文化玉器风格……它们是通过外交赠送或交易的方式来到中原的?还是距今5000年前的工匠们已经开始了工艺交流?别忘记那可是新石器时代的事情呐!不管怎么说,史前时期各考古文化之间的趋同性与融合性,让我们看到中原地区在中国文明起源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