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玉挂件
玉的晶莹润泽,被喻为人品的高洁。成书于战国时代的《王度记》说:“玉者有象君子之德,燥不轻,湿不重,薄不浇,廉不伤,疵不掩,是以人君宝之。”玉上的疵点,使古人联想到人的缺点。
玉有超凡脱俗之美,因而几乎成了美的代名词。《诗经·魏风·汾沮洳》说:“彼其之子,美如玉。美如玉,殊异乎公族。”《诗经·召南·野有死麕》说:“白茅纯束,有女如玉。”先秦时期,玉还是情人间相互赠送的信物。《诗经·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在外交或礼仪场合,玉字往往成为敬语字。《战国策·越策四》触龙见赵太后时说:“……恐太后玉体有所郄也”,称太后身体为“玉体”,以示尊敬。称人行步为“玉步”;称人为保持气节而死为“玉碎”;称人之女为“玉女”;成人之美为“玉成”;祝人安好为“玉安”,不胜枚举。
玉是伦理道德的标志,我国先民把玉当做修身的标准和个人的品德,它成为一种具有社会道德含义的特殊物品。“孔子说:‘并不是因为珉多就轻视它,玉少就重视它。从前君子用玉来比喻人的德行,玉的温和润泽,像仁;质地缜密而花纹有条理,像智;有棱角而不割伤别的东西,像义;垂挂着如同下坠的样子,像谦卑有礼;敲击它发出清扬悠长的声音,临了又绝然而止,像乐;它的瑕疵遮掩不住美好的部分,美好的部分也遮掩不住瑕疵,像忠;色彩外露不隐,像诚;天下没有人不看重玉,像道。《诗》说:‘想念君子,温润如美玉’。”以玉比做君子的德行,最为贴切,且易理解。
人们喜欢金玉并论,是因为玉意味着财富。如“金玉满堂”、“堆金积玉”等,这里指的是玉的价值。汉文字中的“珍”“宝”等字,都与玉有关。而人们习惯上对金银是从价值、质地上着眼的,玉的真正价值,是玉器的雕琢美并由此产生的历史艺术价值。战国时期“和氏璧”的故事,说明玉的价值连城。
《说文解字》所收的玉部字多达117个,是同部首字字数最多的一个,玉字对语言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