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天、绿树、白云,还有黑龙江7月份清凉的风。一群兴奋的年轻人乘车赶到距哈尔滨700多公里的乌苏里江边海拔仅106米的小南山。
贾领、刘禄、陈思奇等,分别来自吉林大学和黑龙江大学,是考古学专业的学生。
2017年暑假刚开始,他们接到了到小南山考古实习的通知,多日来期末复习的沉闷瞬间被扫除。在和小南山考古队领队、黑龙江省考古研究所李有骞博士联系后,他们一路火车转客车,终于到达了双鸭山下辖的饶河县。
让他们没想到的是,短短两个月的实习,竟见证了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大发现——2017年,也就是开始试探性挖掘的第三年,这次在这里出土了大量玉器,有望改写中国玉文化“从南到北”发展的传统认知。
1 26年前“盗窃事件” 民工揣走山上古墓里的玉器
“你们来了,先熟悉一下环境吧。”已经在山上待了多日,晒得有点儿黑的李有骞博士让学生们先安顿下来。他是研究一万年前人类历史的考古专家,黑龙江省考古研究所派他来当领队。他从2014年到这儿“踩点儿”,2015年开始试探性挖掘,今年已经是第三年,到了成规模挖掘的关键时刻。
除了实习的年轻人,参与发掘的科学家,是国内考古界各领域的顶尖团队,他们来自浙江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香港中文大学的考古学家邓聪也闻讯赶来了,60多岁的人了,兴奋得一点儿不觉得累。
为什么小南山引来这么多科学家的关注?故事还得从1991年那次意外发现开始。
那一年,修建小南山最高处瞭望塔的民工们开工没多久,就挖出一个古墓,里面不仅有石器,还有几十件玉器,他们悄悄地藏起来了。
文管部门和公安部门得到消息,追上了的火车,把这些民工手里的文物“截”了下来。
26年前,没有现在发达的网络,但这件事却在考古界掀起极大波澜。虽然以前也在小南山零星发现过玉器,但这次是从一个古墓里发现了67件玉器,这在全国都很少见,一个墓葬的玉器数量超过了当时黑龙江以前发现的所有玉器的总和!
而且,从当时的玉器形制来看,与以往别的地区发现的新石器时期的玉器相似,也就是说来自原始社会。
很多疑问来了:随葬的玉器竟然可以“穿越”到原始社会,那么这处墓的主人到现在有多大“岁数”?小南山上还“藏”着什么秘密?
2 初探小南山 居民挖水沟把玉当“白骨头”
有山有水,生态环境适宜,小南山早已建成一个风景区,还建有饶河抗日英雄纪念碑,山下还留有当年的日军要塞群。2014年,李有赛和考古小组第一次来到小南山,看到的就是这样的景色。
漫山遍野的树,哪里去找线索?除了1991年在山顶发现的墓葬外,那里已经建成瞭望塔,不可能再重新发掘。一个星期过去了,一点儿头绪也没有。
一天,李有骞和同伴儿来到一处断崖。突然,下面一个小物件引起了他们的注意。沿坡滑下,李有骞拣起小物件一看,这不是陶器碎片吗!大家伙儿立刻兴奋起来,搜寻更加仔细,果然又发现一件石器。这里确实不一般。
当地文管所的工作人员突然提起,几年前一个工地上也发现了东西。
李有骞他们找到当年的一个工头,“你手里有东西吗?能不能拿出来看看。”工头想了半天才说,也不是什么好东西,就是在干工程挖排水沟的时候,刨出了两块好看的“白骨头”。然后他翻箱倒柜找出了两个小东西,李有骞愣了;一个是玉玦,另一个是玉环。因年代太久了,已经变成“鸡骨白”。
3 物探考古博士到场 “探测神器”发现地下堆石
小南山到底有什么?2015年,国家文物局批准小南山考古发掘正式立项。李有骞带队,对断崖下面的缓坡,也就是他们最初发现陶片的地方开始,这里是小南山的东坡。
考古的思维,是逆向的,从外向内,一层层剥茧抽丝般地“解剖”,直到发现核心的“秘密”。
第一年,考古队只做了零散的发掘,即便是这样,仍发掘出了多件玉器、石器和少量的陶器。2016年9月,考古队决定扩大发掘面积。最外层,也是表层,是树叶、杂草覆盖的腐殖土,还有并不厚的黄土,下面紧接着是碎石,怎么挖?靠“洛阳铲”是不行的。
“我来了!”考古队里能人无数,这位戴眼镜的中年人是石战结博士,来自国内顶尖的“物探”团队——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他也是国际考古勘探学会会员。小南山把他吸引来了,“物探考古”是他的拿手强项。
石博士带来的一个“小箱子”上场了,这个“探测神器”利用电磁波扫描等,能够在没发掘的场地上,通过探测和大数据分析,了解碎石下面的情况。果然,碎石下面,物探后发现有成堆的大石,而且是一堆堆有序分布,哪里堆石多、哪里堆石少,全都“看得到”。
为什么下面会有那么多堆大石头?它们“保护”的是什么?难道有“宝藏”?
4 “主人”死后被火葬 四十多个墓坑都有随葬玉器
带着更多的疑问,转眼考古队“盼”来了2017年的春暖花开。因为今年还要扩大发掘面积,队里又来了一些实习的考古大学生,他们也被分进各个小组。小南山上树木枝繁叶茂,虽然没有野兽,但蚊虫还是“凶猛”。陈思奇笑称:“每天清晨出发,都要来个‘全蛛网面膜’。”
发掘面积已经扩大到1000平方米,应有的保护工作也上了档次:在周围还设置了16个摄像头监控。“大家都知道有宝,压力很大。”李有骞作为领队,压力更大。
发掘正式开始了。堆石被小心地清走,渐渐露出一些2米见方的石头坑。深的达一米,浅的半米。坑里面有细碎的骨头,还有“红烧土”、木碳屑,以及烧焦的树皮,还有便是大量的玉器、陶片,还有石器!这样的坑有四十多个,仅玉器就发现70多件,包括玉块、玉璧、玉环、玉珠、玉管等装饰物,甚至还有玉斧。
这是一个墓地!每个石坑都是一个墓穴……
墓的主人都是被火葬的。考古队专家认为:当时是先挖墓坑,然后把尸体放在墓坑里火葬,最后堆石头封上。
这么大的石头墓坑石怎么凿出来的呢?用石头硬凿出来的!考古队在墓坑的附近发现了有打凿痕迹的河卵石。
火葬的同时,墓葬里的随葬品也被毁坏。有专家分析:这是一种对死的敬畏,烧掉和毁坏,是要把死和生完全隔离开。所有的墓坑都是朝阳的方向,不喜阴冷、向往温暖,是任何时候都有的美好愿望。
5 “碳14”检测:有9000年历史 中国玉文化史被提前
小南山上的墓地是什么时期的?对于黑龙江东部的考古挖掘以前还是空白,没有详细的史料,更没有考古经验可循。“考古,有时候就像破案。”这是李有骞的“深刻认识”。
陶器的“生命周期”短,考古学上用陶器断代,再加上“类型学”考古的方法,初步判断,墓地竟然是9000年前的!这让人大吃一惊:它意味着,小南山墓地是中国发现最早的墓地,而且把中国玉文化的历史提前了几千年。
现代的考古最后是用科学来说话的。后来,墓坑里的木头碎屑被拿到美国贝尔实验室,用“碳14”做了精确的检测,结果证明:确实是9000年前的,精确到正负几十年,当然,几十年对9000这个大整数来说,几乎是可以忽略的。
最早的中国玉文化,以前认为是大约起源于五六千年前,小南山墓地里发掘的大量玉器,把玉的起源提前了几千年,不仅是中国最早,而且是东亚最早的,简直不可思议!
经复旦大学玉石鉴定专家王荣博士现场鉴定:这里发现的确实是真玉,与岫岩玉、和田玉一样,是软玉。
香港中文大学考古专家邓聪还对这些玉做了“微痕迹”研究,就是一种玉器制作工艺的研究,认为是用“砂绳切割”技术完成的。什么是“砂绳切割”?是把兽皮或麻绳弄湿,沾细砂,在玉石上摩擦切割的方法。这也是中国玉器制作“以柔克刚”的技术。
传统认识中,中国玉文化是由中原“从南至北”发展的,也有个别专家发出“微弱”的异议,比如中国科学院专家刘国祥,很早提出了玉器最早是从北方来的观点。
认为玉器来源于北方的专家,还提出这样的“证据”:玉器制作不应该是农业人群“发明”的,而应该是更擅长狩猎、采集的东北地区,东北的石器制作得好,手艺好。
小南山9000年前就出现的大量玉器,是否还会掀起玉文化“从北起源”的新说?
11月中旬,“小南山遗址考古研究会”在饶河县举行。汇聚到此的全国考古大咖们认为,进一步整理和研究后,这里应该被命名为“小南山文化”,同时,建议持续开展考古研究,今后规划“小南山文化遗址公园”。
小南山科考4大谜团
长达三年的小南山科考虽然暂时告一段落,也有了惊人的发现,但还有更多的谜团没有解开,或许在后来的考古过程中,真相会逐渐浮出水面。
谜团①
“小南山人”是外星人吗?如果不是,他们是谁的祖先?他们是怎么“没”的?
外星人的说法实难确认,这是人们对“小南山文化”产生的丰富想像。可以用DNA对比的方法,研究他们与现代人的基因关系。也许他们谁的祖先也不是,在历史的长河中自然灭绝了。但小南山科考专家认为,“小南山人”生活状态很稳定,起码从目前发掘来看,不太可能突然灭绝。
可惜的是,目前发掘到的骨头因火葬不能支撑检测,希望今后能找到完整一些的骨头。
谜团②
“小南山人”的玉器原料是从哪里来的?附近有玉石矿吗?
小南山墓地中的玉器都是软玉,考古专家认为原料应该取自附近,但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不仅是玉器,墓坑上面的堆石也没有在附近找到同样的,不知道“小南山人”是从哪里搞来的,又是怎样把笨重的大石头运到山上的。
谜团③
9000年前就能打磨玉器做饰品,“小南山人”为啥能这么“奢侈”?
考古专家推测,9000年前的小南山渔猎资源应该是非常丰富的,上山打猎有肉吃,山上还有野果,下水能捕鱼。而且9000年前黑龙江的气候也可能要更暖和一些。“南山人”很容易“吃饱喝足”,在他们“有闲”时,有心情制作玉器。玉器不但可以用来当装饰品,在发生意外事件的时候,还可以用玉器与其他部落来交换食物,这样,制作玉器也就相当于现代人的“储蓄”或者“买保险”了。
谜团④
小南山上到底有多少墓坑?各个墓坑主人身份有区别吗?
小南山一共有40多万平方米,目前发掘面积仅为1000平方米范围,除了看到的40多个墓坑,和1991年在山顶发现的一个墓坑外,到底还有多少,现在难以预测。
从这些墓坑的随葬品看,玉器最多,有的墓坑里多,有的墓坑里少,最多的达19件,最少的一两件。墓坑深浅和所处的坡度高低是有区别的,但没有身份的区别证据。(编辑:崔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