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字碑木雕目录
隋唐元明清雕塑特点
泰山玉皇庙的寺庙建筑
无字碑木雕碑是不雕刻文字的木雕碑,用于装饰和纪念。通常是简单的立方体或长方体,不雕刻文字或图案。木刻碑的好处是,能很好地表现出木头的纹理和颜色,很好地展现出自然之美。同时,无字碑木雕也可作为一种简约高雅的装饰品,适用于各种室内外场合。\\ \"
隋唐元明清雕塑特点
唐王朝的陵墓,主要集中分布在陕西省的干县、礼泉、泾阳、三原、富平、蒲城六县,18座陵墓前至今都保存着大型陵墓石刻群,堪称唐代大型纪念性群雕的艺术宝库是。
初高祖李渊的献陵和太宗李世民的昭陵石刻(参见昭陵石刻),
因为是王朝初期,制度尚未形成,所以与以后的诸陵不同。
献陵四门各有一对石虎,内城南门以南各有一对石犀和石华表。
昭陵中只有李世民生前所骑六匹战马的浮雕,被称为昭陵六骏。
马的姿态或伫立,或缓行,或匆忙,“飒露紫”一件上有人物浮雕,描绘唐将丘行恭拔箭的样子。
雕刻精细,造型准确,造型生动,是初唐大型浮雕的代表作。
另外,司马门内还有唐高宗永徽(650 ~ 655)年间建造的蕃酋像14尊。
自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合葬乾陵起,陵前石刻形成制度,内容按性质分为六类:①狮子,②石人、石马和马□,③翼兽和北门六马,④蕃酋像,⑤华表,⑥石碑、无字碑和述圣记碑。
其中只有蕃酋像在前面。
其排列位置以乾陵为例,内城四门有1组石狮,北门有6组石狮(现为1组),其余石刻均分布在南面的第二、三门之间。
石刻组合制度化,气魄雄伟,与建筑群相辅相成,形成肃穆、神圣的氛围。
中唐以后的泰、建、元、崇、丰、景、光、庄等8陵石刻,因安史之乱后唐王朝的政治、经济日益衰退,已无法与盛唐石刻相比。
晚唐的章、端、贞、简、靖五陵,墓前石刻群的设置仍保持完好,但体态较小,雕刻粗糙,显示出衰微之气。
关于创造唐代陵墓雕刻的艺术家,由于是当时身份低微的工匠,名字想不出太多,只在献陵的石犀上,留下了题铭,《武德拾年(627)九月十一日石匠小汤二记》。
这位小汤二,是唐陵石刻艺术唯一留下名字的作者。
唐代顺陵天鹿之一。
这些陶俑。
编辑。
主要是陶器雕刻,也有陶器、粘土、木雕和石雕。
陶俑中,除了施以一般陶质和彩色的陶俑外,还有施釉的陶俑。
特别是这一时期创制了三彩俑,器表上施有黄、绿、褐、蓝、黑等彩釉,胎色有红、白两种,其烧成温度略低于瓷器,以绚烂多彩的釉色深受喜爱(参见唐三彩)。
隋至初唐俑中,人物形体的形成处于南北朝向盛唐的过渡阶段,又常常呈现出北齐、北周时期形成的地方特征。
镇墓武士俑仍继承着以前的推盾姿态;镇墓兽姿态呆呆地蹲坐在地上;侍女穿着长裙,面容呆滞,缺乏生气。
盛唐时期,俑群的造型风格一变,人物形体趋向肥美丰满,造型准确,姿态传神。
墓侍化身天王,身穿盔甲,体态魁梧,脚踩小鬼,风姿威猛。
墓兽也不再蹲着,而是直立起来,伸出手臂,鬃毛随风飘扬,露出狰狞的獠牙。
女佣形象最为传神,高髻长裙,面部丰满,显示出唐代崇尚的杨玉环式美感。
造型比例准确,姿态十分生动,轮廓曲线富于变化,代表了唐代人物圆雕的高度成就。
至于动物雕刻,尤以马和骆驼为妙。
或伸颈嘶鸣,或松辔慢行,或抬头伫立,神气十足,加之马具华丽,釉色晶莹,至今仍深受人们喜爱。
同时唐俑中还不乏造型生动而富有想象力的佳作,如身体高高在58.4厘米的驼背上,承载着一组乐队和正在跳舞的舞蹈家。
又如将威
凶猛的狮子蹲坐在地上,做出用后肢搔头的憨态,讨人喜爱。
此外,还有栩栩如生地表现当时生活习惯的俑。西安十里浦出土的三彩镜化妆俑、杨思□墓出土的抱着一套兵器的武士石像、韦□墓出土的骑马打击俑、新疆阿斯塔纳唐墓出土的庖厨操作泥俑、舞狮、耍杂技泥俑。从不同角度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情景。
还应指出,俑群的制作目的,不是供人观赏的艺术雕塑,而是埋于墓葬的明器,它只能从一个侧面表现唐代的雕塑成就。
这是陕西省礼泉县出土的唐代彩绘釉陶骆驼和牵驼俑。
泰山玉皇庙的寺庙建筑
正殿供奉着玉皇大帝的铜像。
神龛匾额题“柴望遗风”,说明远古帝王曾在此尽烧柴火祭天,以祭山川诸神。
正殿前有“极顶石”,表示泰山的最高点。1921年增设石栏时,王钧题名“极顶”。
极顶石的西北侧有碑刻“古登封台”,说明这里是历代帝王登封泰山时设坛祭天的地方。
东边的观日亭可以看到“旭日东升”,西边的望河亭可以看到“黄河金带”。
庙前有字碑,相传是秦始皇封禅立石或汉武帝立石,又相传碑内封藏金简玉函,故又称石函。
玉皇顶前盘道两侧有“五岳独尊”等著名题刻。
东南宽石坪名平山顶,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建乾坤亭,上刻“孔子小天下处”。
亭毁于民国年间,碎片毁于1967年。
西南有青帝宫,由山门、正殿、东西配殿组成。
再往西是后寝宫,也叫神憩宫,有正殿、配殿,供奉着木雕的元君卧像。
两宫始建于明朝,重修于清朝。
宫西有三星神憩宾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