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化县木雕目录
红光村的历史来源
青海同仁县的六月会
循化木雕起源于清朝,是循化传统工艺之一。循化县木雕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风格,被誉为“中国民间艺术瑰宝”。
循化县木雕的制作工艺十分繁琐,需要经过设计、雕刻、打磨、上色等多个环节。工具主要是刻刀和锉刀,材料主要是当地的白杨、松树、刺槐等。木雕作品的主题有神话传说、历史故事、花鸟鱼虫、人物形象等各种各样,栩栩如生。
循化县的木雕作品不仅在国内市场大受欢迎,还出口欧美等地。其中,循化县木雕的“双飞燕”、“宝塔”等作品更是享誉海内外,成为循化县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
红光村的历史来源
青海新闻网?青海新闻客户端讯“没有红军,就没有我们红光村;没有红军,就没有我们撒拉人的幸福生活……”这是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查汗都斯乡红光村村民常说的一句话。
红光村,这个曾经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因为一座由红军建立的清真寺,因为一群人的努力,现在,发展成为一个闻名遐迩的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红军建造的清真寺。
红光清真寺是国内唯一一座由红军建造的清真寺。
据了解,1939年至1946年间,曹军把400多名被俘的红西路军士兵当苦力,押送到现在的循化县红光村,让他们沿黄河南岸伐木、垦荒、筑路、建筑等了。
“红军们在建造这座寺庙时,借来烧制刻砖时,把红五星、镰刀、斧头、工字、领章等图案刻在花砖里。
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创建进步先进个人、红光村党支部书记马乙四夫这样告诉记者。
作为义务讲解员的他,向来到这里的人们讲述着红军的故事。
\\\"没有红军,就开创了红光村的历史。
关于由红军西路军战士建立的红光清真寺、红军西路军红军小学和红军西路军纪念馆等红色历史遗迹,马乙四夫在现场一一讲解,总是饱含深情。
红军们在建造这座寺庙时,受到敌人的严密监视,但他们坚信革命必胜,想尽一切办法与敌人进行机智顽强的斗争,烧砖时,巧妙地把象征革命的图案刻在花砖中,至今仍是清真寺大殿的屋顶熠熠生辉。
1998年12月,省政府将该寺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注册了。
不断增强党员干部职工学习和传承红军西路军先辈们坚定的信念、对党的高度忠诚。近年来,多部门组织全体干部到循化县查汗都斯乡红光村参观学习,追寻红色记忆,接受红色传统教育。
红军纪念馆西路
西路红军纪念馆坐北朝南,东西宽46.1米,南北深44米,占地面积2030平方米,1987年由青海省海东行署拨款建造。
纪念馆的大门是简易的混凝土结构,是一个贴瓷砖的门楼,有两个铁栅门,门额上有“西路红军纪念馆”的铜字。
一进大门,10米外就是西路红军纪念碑,擦水泥面,四面凸出捶胸顿足的圆形基座,方形碑身,尖顶置铁制红星组成,高10多米。
正面刻有“红军精神千秋”,东面刻有“魂系昆仑壮河山”、青海省军区,北面刻有“心不易、豪气永存”、循化县县委,西面刻有“红军精神、黄河奔流英雄业绩和积石永存”、循化县人民政府。
纪念碑后是高2.3米的简易西路红军溃散人员经历碑,正面是西路红军在河西走廊战役中战败被俘,在赞卜乎地区俘虏营管理期间垦荒、伐木、筑路、建筑等苦役经刻着过。
纪念馆后是三间混凝土结构的简单陈列室,室内正面有24名西路红军战士在循化晚年时的照片,从外表到气质他们已经完全变成了撒拉族老人。
他们在黑暗时期被善良的撒拉族群众接纳,招了一个女婿,活了下来。
那些人一个接一个地去世了。
左边陈列着当年红军战士为群众制作的一对摇椅和一张桌子。摇椅靠背的齿轮头上刻着一个。
右边是党的誓词和前国家领导人的讲话“红军西路军战士永远活在我们心中”和“西路军牺牲烈士精神永垂史册”。
为了铭记红军与撒拉族的深情,2013年,红光村被党?政?实施军企共建示范村项目,大力建设红色文化旅游村。
不仅对当年红军修建的22户农家土墙采取了保护措施,而且在修建村门、综合活动室和农家门的过程中,将五星、等红色文化图案和具有撒拉族民族特色的木雕花草融入大门和墙壁使红色文化与民族文化有机的结合起来。
红光村党员在乡党委的领导下,通过组织自筹、申请专项资金等方式,进一步加大了投资力度。建成红色文化长廊、五星广场、军民家庭大型雕塑、红军博物馆、红军集镇等,形成红色党性教育实践教育基地。
目前,红光村被确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光清真寺被确定为全国宗教界爱国主义基地。
青海同仁县的六月会
“六月会”从旧历6月16日到25日举行。
六月会是以青海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为主,在尖扎县、德贵县、循化县等数十个村庄流传的大型民间活动,藏语称“六月勒瑞”,意为六月祭龙的歌舞。表现了藏民族勤劳朴实、智慧勇敢的美德。
其中以苏乎日、四和吉、年都乎村的六月会最古老,规模也最大。
龙宴。
琉璃唱、跳、演奏同时进行;意思是把舞献给神和龙,让他们尽情享受人间歌舞。
其表演以舞蹈为主,分为三种类型即拉载(舞神)、勒载(舞龙)、莫载(舞军)。
上帝之舞。
参加的舞者少则一人,多则百余人,手持锣鼓或龙鼓,一边喊着山神或土地神的尊称一边跳舞,用刀砍头部,用粗铁针刺两颊,口含铁针跳舞,用血和肉敬山神虔祭祀而喜。
勒载(龙舞)
舞者拿着太鼓和彩旗在河滩上煮熟身体和道具后,在庙宇的四角插上长矛,拿着蛇、青蛙、水獭、金鱼等的躯壳和躯干跳舞。过去舞者是用虎皮或豹皮装饰的,但现在用高跷上的虎皮或豹皮来代替。
人们跳高跷舞和舞狮来祭祀龙王,祈求每年风调雨顺。
几载(军舞)?
舞蹈演员、弓、枪、刀等各种武器,军旗喊“咦哈棸具>哎”左转右,练舞中各种紫菜并排两军交战的舞的场面。
无论是拉载还是勒载,参舞者中年纪大、威望高的人一边敲鼓一边喊山神的尊名,各神祈祷百姓平安、年年丰收、吉祥如意。
从前一天早上开始,众村民就在舞者的带领下,抬着神轿挨家挨户,祈求大家平安无事;第二天早上,大家先上山举行仪式,回到神殿后开始跳舞。
跳的勒瑞顺序是男人的“哈”,四面拍群舞;男子供奉龙骨舞;年轻的女性群舞。敲鼓乐天各种神舞;是高跷、龙骨双人舞;祈求长寿百岁的财神舞;吉祥如意叫山神舞;击鼓呈现神的龙骨舞;七彩旋转观音在四方拍男女群舞;是男子血肉的祭祀之舞;扶正(二郎)飒爽舞;神轿四面叩拜。团结丰收是欢乐游戏;人神共有山歌花环之情;右转白螺观音四面叩拜是男女群舞。
最后,从老少老少,排着整齐的队,手捧各种糖果、五谷、日月面包、绸缎、鲜花等,祈祷后举行大型煮桑活动,跳神者在人们的呐喊和呐喊中跳起神舞舞蹈,口述村,这一年的祸福和采取的对策;在村子里挑拨离间或打架的人会受到严厉的训斥,并处以罚款。解决家庭不和和不孝的教育,最后用文火炉煮所有的祭品就结束了。
6月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那个要追溯到很久以前。
过去的藏族信仰本教,后来接受佛教,但那时没有僧人,也没有寺院等固定场所,信徒也没有特殊权力。
藏王赤松德赞请来印度的班迪达,为他建造寺庙,翻译经典,削发为僧。白马桑巴娃(莲花生)和尚开始跳神了…现在的“勒瑞”表现了藏民族用结绳、木雕、牛角标记等进行占卜的古老遗风,也有红祀等宗教形式。
藏王还很热的时候,唐朝和蕃国之间频繁发生战争,百姓非常苦恼。
在皇帝和宗教界活佛等有识之士的共同努力下,公元822年,双方终于消除对立,结成同盟,并建立了石碑。
深受感动的将士们在加达(东尼河交界处)、赤嘎(贵德)等地建立了具有纪念意义的白塔。
达加的主要守护者玉察在当年的6月16日至25日,按藏族的习惯拜谒各神,隆重举行嘎日祭(白祀,品果、面、糖、酸奶、奶茶等)和麻业(红祀,品生)北羊等)仪式,敲羊皮牛皮鼓祝贺蕃唐结盟。
在达加天湖有无量光佛和如来佛的化身枣虎头和豹头出现,互相交叉跳舞的传说。
后人为纪念两佛,用虎皮和豹皮或人造虎头和豹头制作舞蹈道具。
这个风俗流传至今。
据记载,安多是当时唐蕃两军的交战地,五屯是战场之一。
联盟成立后,一部分士兵回到了西藏,并留下来了。
当地原本有在旧历六月祭祀山神和龙王的风俗,但为了不再发生战争,驱除灾难,获得安宁,留下来的人们就继承了这一习俗,发展成了现在的“六月拉力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