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长安俱乐部,有一家环境幽雅、古香古色的和田玉会所。据会所掌门人马关越介绍,他是10年前从昆仑山下带着新疆的和田玉来到北京,至今研究和田玉已近20年。早在新石器时代,昆仑山下的先民们就发现了和田玉,并作为瑰宝向外运送,由此形成了我国最古老的和田玉运输通道“玉石之路”,即后来“丝绸之路”的前身。战国时期,和田玉被称为“禺氏之玉”,秦代也称为“昆山之玉”。从秦始皇开始一直到清代,皇宫玉器多是由和田玉制作而成的,所以和田玉成为帝王御用的玉石。特别是象征皇权的玉玺,虽然各种玉石材料的都有,但其中绝大多数是和田玉。我国最早发现的玉器也是用和田玉制作的,出自殷墟妇好墓。春秋战国时期以后,和田玉逐渐成为主要玉材,均为采集材料,到了清代开始采挖山料。乾隆皇帝非常喜爱收藏,对和田玉更是情有独钟。为了制作心仪的玉器,玉匠把巨大的和田玉石从几千里之外的产地运送进京,在那个没有机械化设备的年代可谓不惜代价,如此才有了现在的国宝级和田玉雕件“大禹治水”,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这也是历史上最大的和田玉雕件。后来因为新疆地区的叛乱,玉路阻断,和田玉不能再运入北京,对玉痴迷的乾隆无奈,只得寻找其他玉石替代和田玉,这才有了后来产自缅甸的翡翠进入清宫。
马关越还特别研究过和田玉的历史。通过查阅“完璧归赵”相关的文献,仔细阅读和氏璧的外表描述,马关越认为,其所说的和氏璧正是带皮色的顶级和田玉籽料原石(玉璞——石包玉)。韩非子《和氏》一文记载了和氏璧的故事,称“楚人得玉璞楚山中”,献给楚庄王,“玉之相之”,认为是石不是玉,庄王以欺君之罪,剁去卞和的左脚,以后又献给武王,同样又被剁去右脚,直到文王即位,命“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可见,和氏璧原本也是一块璞玉,开始并没有被认出是宝,后来去掉外皮才“得宝”。秦国得悉赵惠文王获得和氏璧后,欲夺此宝,诈称愿以十五城换和氏璧,赵国蔺相如巧破骗局,这就是历史上的“完璧归赵”。
和田玉不仅有我国历史的传承,而且还是产自我国本土的玉石,称其有更多的“中国血统”名副其实。